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枇杷果肉酶促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少华  顾敏芬 《科技通报》1993,9(3):176-181
  相似文献   

2.
枇杷果肉制成丙酮粉,经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ACA_(34)柱层析和FPLC分离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得到多酚氧化酶的两个同工酶(酶A和酶B).酶B由一个或几个分子量为42×10~3D的亚基组成.酶的动力学研究表明:酶A、酶B的K_m(多巴胺为底物)均为2.40×10~(-3)mol/L,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时,酶A和酶B的K_m分别为0.163×10~(-3)mol/L和1.54×10~(-3)mol/L.酶底物特异性表明,酶B是邻位二酚酶,不能作用于单酚和间位二酚.  相似文献   

3.
枇杷     
《中国科技信息》2003,(21):32-33
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蔷薇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黄褐色,密被棕色绒毛。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上面光亮多绉,下面密被棕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花直径12-30毫米,萼简浅杯状,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雄蕊20枚,子房5室,花柱5枚。果黄色卵球形。蜜源植物,蜜期采收著名枇杷蜜。果入水果。  相似文献   

4.
羊白 《知识窗》2013,(7):61-61
单位草坪边.有一棵成年的枇杷树,树冠似伞.四季葱绿。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枇杷树品种变异.其果又酸又涩,人们在尝试一口后.再也不愿吃第二口.便任由满树黄橙橙的枇杷自生自落.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5.
试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批把果肉,研究控制批把果浆变褐的有效方法及各种化学试剂控制酶褐变的最适剂量.试验表明:微波处理批把果实1.5~2 min(60 g果实于200 ml介质溶液中),便能有效地钝化酚酶.如将果实置于0.1%Vc溶液或400 ppm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微波处理,防褐效果更好,果浆色泽更稳定.低浓度(小于0.1%)柠檬酸烫漂防褐效果与沸水烫漂没有差异,烫漂时间 80~100 s即可钝化酶活性.用0.2%柠檬酸烫漂 60s,护色效果已较理想.当pH值低于3时,果浆护色效果最好;pH4.4~4.6时果浆褐变最严重.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对酶促褐变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若抗坏血酸浓度为300~350ppm,Vc为400ppm时,亚硫酸氢钠200~250ppm,苯基硫脲37.5 ppm,二硫苏糖醇(DTT)50ppm,护色效果较稳定.铜试剂浓度为80ppm,硫脲60~70ppm,但其抑制作用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护色效果最好的处理组合为:0.01%Vc,0.1%CaCl_2(W/V),pH2.0.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出以枇杷产品为基础,集合当地美食、水果采摘、生态旅游、文化活动等为依托,以当地风景区、农村文化礼堂为辅助,配合休闲活动进行枇杷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8.
在批把果肉酚酶提取分离的基础上,对酚酶的适宜pH条件和热稳定性以及对几种抑制物质的反应作了探索,结果表明酶A、酶B的最适pH范围分别为4.2~4.7和5.8~6.5,两种酶在pH6.5~7时较为稳定、酚酶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当60~70℃时酚酶仍有较高的活力和较好的稳定性.抗坏血酸、苯式硫脲、亚硫酸氢钠、DT T(二硫赤苏糖酵)对酶A、B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05mmol/L铜试剂对酶B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酶A的作用不明显,EDTA对酶B基本上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传宏 《知识窗》2008,(6):57-57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枇杷是夏令佳果。枇杷成熟时,青翠的绿叶和金黄色的果实相映成辉,风采动人。“树繁碧玉簪,柯叠黄金丸”的诗句就是绝妙的写照。枇杷果味鲜美,甜酸适度,柔软多汁,又在春末夏初成熟,此季节继樱桃之后,占桃李之先,正值当年新成熟的鲜果稀少之际,因此格外受人喜爱。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鲜芒果制备果肉饮料的工艺路线,通过实验得出了最佳的工艺配方是:芒果浆20%,黄原胶0.1%-0.15%,白砂糖10%;加工条件是:护色热烫85℃,1-2min,刹菌70℃,1hr。并对该饮料的外观和粘度等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小唧 《科学生活》2011,(5):63-63
五月果熟时,满树金黄枇杷常成为丹青好手的描绘对象,岭南派赵少昂先生擅绘枇杷,常题“摘尽枇杷一树金”。这句评价对枇杷倒是名副其实,枇杷花是良好的蜜源,亦可拿来做花茶,枇杷花、枇杷叶做膏、露,枇杷核做仁,枇杷肉还可做成果汁饮品……  相似文献   

13.
浅丘陵地区枇杷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金 《内江科技》2007,28(9):72-72
本文针对浅丘陵地区枇杷的生产、经营现状、地理环境、市场信息以及生态园林等情况开展实地调查分析,指出了枇杷种植生产上存在的五个问题和四个原因;提出了大力发展枇杷产业,走枇杷生态旅游富民之路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野生地枇杷的探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简介   野生地枇杷是一种攀爬或伏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呈圆柱形或扁平,棕褐色,多节多枝;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2厘米,托叶2片,锥形,前端尖,全缘;叶片呈卵状的长椭圆形,长约3~6厘米,宽2~4厘米,前端纯尖,边缘有波状锯齿,呈圆形或心脏形,叶正面绿色,有钢毛,背面淡绿,叶脉上有毛;花是单芯性,多数雌雄花均生于囊状肉质花序托内;花序托为扁球形,红褐色,生于匍枝上而半没于土中;果瘦小,花期为4~5个月.……  相似文献   

15.
以果肉质地差异的明显 "罗伯逊脐"和"伏令夏"橙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中果肉膳食纤维、PE、PG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两品种质地组成的变化趋势均为ADF、NDF、CEL和HC随果实的发育逐渐下降,而果胶和SDF上升;罗脐的ADF、NDF、CELL、HP和HC含量显著低于伏令夏橙,WSP和SDF反之;2)PG在幼果期和成熟前活性高;PE和β-葡萄糖苷酶均为逐渐上升趋势,成熟时略降;3)品种间水解酶活性与其变幅均为罗脐大于伏令夏橙;4)ADF、NDF、CEL、HP和HC含量的不同和变幅是造成甜橙果肉质地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PE是影响果肉质地的主要水解酶类,β-葡萄糖苷酶与PE共同影响伏令夏橙的质地.  相似文献   

16.
枇杷是我国特产果树之一。近年来鲜销、加工数量均激增,发展较快;但单位面积和单株产量不高,在日本平均也不过500公斤/亩,国内产量更低。果树是统一的有机体,产量与各器官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相关。本研究拟探讨通过某些器官的生长发育以提高产量,为栽培上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通径分析法来找出它们之间关系,并用逐步回归法剔除一些不显著的器官性状,从而建立一个‘最优’回归方程,这个方程不但可以用来预测单株产量,其偏回归系数也可说明各性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8.
申子彬  徐璐  郑艳  冯健君 《科技通报》2023,(5):53-56+95
以浙江宁海白枇杷主产区为研究代表,本文基于浙江宁海国家气象站近30年(1991—2020年)及21个自动气象站近14年(2007—202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耿贝尔分布法求解十年一遇的≤-3℃日最低气温积温重现值;利用SPSS与GIS综合考虑经纬度、海拔高度及距海岸线距离等,实现宁海白枇杷避冻种植区划,结合白枇杷冻害生理指标划分适宜、次适宜、不适宜3种区域,区划结果与当前白枇杷实际种植区域高度一致,区划结论为宁海白枇杷种植提供科学避冻依据,同时为浙江白枇杷适宜性种植区划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自强 《学会》2002,(1):63-64
郑少泉,福建莆田人,农村普通农家子弟.18岁考入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1986年22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工作.现为省农科院果树所副所长,龙眼枇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枇杷清肺饮加减对比抗菌类药物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文献、495位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软件为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man5.2专用软件。结果: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有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X2=6.27,P=0.18,大于显著性检验水准0.05,故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5篇文献的疗效评价及效应量OR=4.92,95%的CI为[2.72,8.92],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Z=5.25,P0.00001,提示枇杷清肺饮汤加减比抗菌类药物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有效率高。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治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X2=5.78,P=0.22,大于显著性检验水准0.05,故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纳入文献的疗效评价及效应量OR=2.79,95%的CI为[1.87,4.17],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Z=5.01,P0.00001,提示枇杷清肺饮汤加减比抗菌类药物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治愈率高。结论:现有资料的Meta-分析,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同等的治疗方案下,治疗组中加入枇杷清肺饮加减,对照组中加入单一一种抗菌类药物,治疗组可以显著提高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有效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