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贾明德 《软科学》2008,22(5):76-80
通过构建财政政策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张峁  李冰  杨帆 《科技与管理》2010,12(3):86-89
政府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焦点。基于1978—2007年辽宁省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辽宁省财政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政府基本建设支出、科技3项费用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出效应";而长期上,科技3项费用支出会促进经济增长,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入效应",财政支援农业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对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政策的总效果及其主动效果和自动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我国政府财政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运用协整方法对样本期内的数据(1989~2007)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活动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府研发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长期趋势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高于科技活动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影响.为实现自主创新战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应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研发投入经验,稳定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并优化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结构,创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建英 《科研管理》2016,37(1):84-91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许多国家工业化经济体相对规模急剧庞大,人们开始担心,这种增长趋势可能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了政府管理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回顾了部分国家公共管理部门长期增长时的经济状态,并解释出现这些经济状态的原因是政治体制本身固有的功能造成政府效率低下;进一步探讨了,对于经济发展,政府通过管理手段干预可能产生积极还是消极效果的主要原因;通过事实证明,政府管理公共支出,尤其是那些为了应对市场失灵的公共支出,常常是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大多数税收阻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而言的。作为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各地以加强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管理为重点,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三权”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前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在深度和广度上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政府收支管理体系,成为目前财政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各种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就人力资本投入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物质资本的存量、教育支出以及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与物质资本存量相比,人力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偏小,但在长期内,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大于物质资本存量而且已经超过经济增长自身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增加教育支出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支出,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8.
以全国、广东省、中山市1995 - 2007年的数据描述三级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并用菲德模型检测各级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级政府规模变化轨迹并非简单的扩大或缩小,而是呈运动变化势;省、市地方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不显著,中央政府显著;各级政府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政府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各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外溢效应,其中市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9.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地方财力不足和财政公共支出不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管理模式入手,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推动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成效.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5):123-128
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21个典型城市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和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对称化处理为政府干预代理变量,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政府干预及其他因素对典型城市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提高减排成效,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效应。短期内,科学技术支出的减排效果优于节能环保支出,但长期作用效果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时节能环保支出由于"辐射带动"作用短期内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综合来看,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具有"可持续性",而科学技术支出则可解决"燃眉之急";经济因素始终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高于规模效应,且结构效应短期内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的减排贡献优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与技术创新抑制碳排放,其中技术创新具有"过程性"。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鹏  石晓平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14,36(4):702-711
中国式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财政资源和资本要素的争夺,促使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以获取与土地有关的收入。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选择的理论框架,分析认为不同的土地财政策略面临不同的激励机制,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竞争策略的互动行为,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财政策略呈现空间模仿效应或者替代效应。本文选取1999-2007年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面临的主要激励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支约束是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的主要激励,而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本竞争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引资策略的主要激励。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出让策略中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土地出让面积竞争,土地引资策略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对大规模资本的追逐。同时,土地引资策略的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低价出让土地频率的替代。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支出及其受益归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涛 《预测》2007,26(1):6-11
过去,与税收的受益归宿相比,对政府公共支出受益归宿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不过,经过不少学者的努力,对政府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起相当多的文献。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还没有对公共支出受益归宿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本文包括公共支出受益归宿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及评述三个部分。本文的研究表明,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公共支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公平增长与公共支出安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对长期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我国政府把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就出现了怎样提高投资科学性的问题。本文基于陕西省1978—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现状,测算了不同类型投资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等活动,对资源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其支柱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和投资的扩大,增加了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的单一化和重型化,产生"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耗费大量的水土资源等,不利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资源开发的企业而言,直接享受资源开发的高额利润,将产生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转嫁给其他的企业和当地的居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程度不同的享受到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但也承担着资源开发产生的负面效应;当地的居民直接享受不到资源开发正面效应,却直接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的资源诅咒效应、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薛慧光  石晓平  唐鹏 《资源科学》2013,35(6):1134-1142
分析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以及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探寻土地财政和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制度成因.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及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然后利用1999年-2009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促使了地方政府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对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在于财政分权导致了土地出让价格的正向增长,政治集权导致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与商服、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之间的偏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倾向和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与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紧密相连,进一步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政治治理体制,将更有利于修正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  相似文献   

16.
朱军 《资源科学》2013,35(6):1115-1124
目前鲜有文献基于政府配置的财政资源和政府控制的自然资源供给变化讨论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并且目前涉及到的宏观DSGE模型较少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响应研究.据此,本文构建了含土地供给冲击、财政支出冲击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研究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研究发现:中央公共资源配置与地方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应是类似的;土地供给量与土地房产税负的经济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别;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对实际产出会形成即期的扩张效应,但随后即形成“挤出”效应,并且其对实际产出的波动影响程度大于土地房产税负的影响;土地资源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方差的贡献是逐渐增加的.  相似文献   

17.
张小筠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98-1608
本文基于Romer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型,引入政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资,通过求解一般均衡与数值模拟发现,政府投资基础研究比投资应用研究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在此基础上,采用1991-2015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政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政府投资应用研究虽在短期内可实现显著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政府投资基础研究会获得更高水平的增长。(2)政府投资应用研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第5个滞后期达到最大,政府投资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第8个滞后期达到最大,即充分发挥政府基础研究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3)政府基础研究投资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政府应用研究投资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即政府基础研究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本文研究结论为科学制定政府R&D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个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和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拉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取决两个变量各自样本观测值与对应临界值的大小关系。市场化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税收水平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起着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逐步实现以消费和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推动我国税负水平的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开支,合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的空间溢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都对区域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的空间溢出却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