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是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实践的专访文章。倪豪士教授所主导译注的《史记》译本颇具特色、极富学术价值。对于古典西方著作(希腊与罗马的),西方学者通常出版两种翻译:一种是为了普通读者的注释很少的流畅翻译,另一种是针对学者的对文本与上下文都进行广泛注释的翻译。华兹生的《史记》译本是优秀的流行版本,而倪豪士的翻译目标是提供一种学术性译本,倪译本因而主要被西方的学者、专家与学生所阅读。倪豪士教授采用国际性合作翻译模式与文本细读翻译法,译著谨严,意义非凡。他翻译《史记》已长达近30年的实践与精神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本文以《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沃森和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以及德效骞和沃森的《汉书》英译本,分析不同译者在英译礼俗术语时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对于礼俗术语的概念均进行了语义重构,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英译倾向,如音译加类属意译、描述性对等、文化对等、功能对等、自然化翻译、内涵明晰化、文内注释等,以期达到术语译文与源语术语的概念融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当前语境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译者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活动的过程、方式及结果必然受到一定的准则和规范的制约.本文以《史记》的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译本为例,从切特斯曼(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四大翻译伦理模式对构成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阐述典籍翻译中译者文化调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史记》在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史记》的两次重大译介工作分别由华兹生和倪豪士及其团队完成。华译本更注重文学性与可读性,而倪译本更强调学术性与严谨性,两个译本虽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是极为优秀的译本,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千古绝唱《红楼梦》对《史记》的传承也是多方面的。以刘姥姥形象构设为例,主要结合《高祖本纪》来探析,其传承体现在取材、思想和艺术效果方面。  相似文献   

6.
《项羽本纪》中主人公的称谓在文本中是变化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史记》在实录历史基础上注重文学性的特点。本文以人物称谓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和立场,以揭示《史记》在叙事上体现出来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史记》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传记中。具体地说有两点:一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一是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下面以高中教材《项羽本纪》的节选《鸿门宴》为例,分析《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10.
马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其人着了大量笔墨,除《高祖本纪》以外,还散见于《项羽本纪》、《留侯、世家》、《吕太后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列传》等,它们相互映衬、补充,为我们再现了汉高祖刘邦敢作敢为、足智多谋,善得民心、任人唯贤的高大形象,同时作为直史又再现了汉高祖形象中的另一个方面,虚伪、奸猾、残忍。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解释《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中注家误注失注的疑难词语。  相似文献   

13.
以1982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记》相校,并参考《四库全书考证.史记考证》对《史记本纪》略加考校,出异文数条,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原始先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三篇本纪的开端,分别引用了殷、周、秦起源的神话传说。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研究探讨这些神话传说,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又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文化元素,从而探究原始社会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凌稚隆《史记评林》中《项羽本纪》评点内容的细读和分析。认为《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因此认为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曰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17.
文化因素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不可避免的课题。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成为翻译中的难点,而祭祀礼俗术语属于化专有项的范畴,因此对祭祀礼俗术语的翻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史记》中的祭祀礼俗术语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汉学家Burton Watson和William H.Nienhauser,Jr.在祭祀礼俗术语英译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对未来译者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万国公法》法律术语的输入、法律术语翻译的选择与调试、法律术语翻译的文化心理及本土回应,即输入、传播、接受三个层面剖析《万国公法》翻译的动机、策略和中国传统法学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本,对中西法律术语和概念进行梳理,以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从而为《万国公法》的法学、翻译、语言文化的跨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解释《史记》之《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中注家误注失注的疑难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