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观念冲突的视角可以进一步发现休谟的"自由观"与弗格森的"自由观"之间的分野.与休谟置身于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传统不同,弗格森从属于共和主义的积极自由传统.由于两者在自由观方面的这种二元对立,从而产生了"德性之治"与"法律之治"、"公域"与"私域"、"和谐"与"冲突"、"制度"与"精神"之间的对立与紧张.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对公共领域、自由、正义等有关"公"话题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观念。此特色体现在"公"通过与"私"反义对举的方式得以界定,且内涵随政治社会的历史变化而损益。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公"观念对其后"公"思想的发展无疑具有基础性、源头性的深远影响。孔子"公"观念本身就包含政治意蕴。对孔子"公"观念进行政治解读,不仅为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维度,而且为厘清公私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回顾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百余年历程,并分析该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为宏观制度环境所主导,并受到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相关政治变量序列以及行为与制度互动的制约、影响;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为此,推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进一步优化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度,充分把握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规律,平衡行为主体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重视过年,称为"正月"。日本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正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庆活动,而可以视为一种仪式活动。该村的正月活动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私"的以及以村落为单位的"公"的节庆活动两个部分组成。村落中的公、私仪式活动和谐统一,共同建构了村民的村落认同,整合了社会。马场村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也是维系社会延续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农民公私观念的分水岭,农民的公私观念又可分为横向的私与私和纵向的私与公两个维度。2009年,山东丰村①围绕土地是否重新分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和博弈。私与私之间,农民的公平意识强烈,参与度较高;私与公之间,公平意识淡漠,极少发表个人意见。这与我国农民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和政策导向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苏联推动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动因很多,综合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上的一致,与中国国民党在利益上的"契合"是两大主要因素。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苏联更倾向于中国国民党的行为,则表明其较之于"主义"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奥康纳的基冬教启示主义观念造成了人木主义视角下人物阐释的困境.本文把人物分析还原到基督教启示主义文化语境中,发现并提出奥康纳的人物创作遵循了"解构一救赎"这一模式.奥康纳把所有人物作为"罪人"来描写,从而解构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中人的形象,并进而以笃定的热诚把神性维度引入对人性的提升上,为所有人物都写上昭示"救赎"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创新对农民政治认同感影响的缘起在于政治认同的内涵。对社会管理创新而言,利益认同是其逻辑起点,制度认同是其重要保障,价值认同是其心理基石。综合来看,社会管理创新为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经济绩效、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匠宫司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匠宫司空"与"宫司空"历史文献没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官"、"宫"二字形近难分,写法时有变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大匠官司空"应为"大匠宫司空",是"将作大匠"的属官."司空"本是专有名词,"司空"类的官名很多,"宫司空"是负责宫室与官署营建的机构与职官,是"大匠宫司空"的省称.明确为"宫司空"的出土文字有六处."宫司空"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设置,其副职为"官司空丞","楚宫司丞"为"楚宫司空丞"的省文."楚宫司空丞"之"楚"修饰"宫司空丞","宫司空"修饰"丞"."宫司空"的存续时间,有五处是明确的.西安北郊相家巷遗址出土的"宫司空印"、"官司空丞"封泥是秦代的."东海官司空"盘的时间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出现最晚,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宫司空"职官大体是存在的.西汉时期,特别是西汉早期"司空"类官职地位不高,俸禄差异很大,从八百石到百六十石都有,"大匠宫司空"秩六百石只是一个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共工氏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工氏是古史传说时期的著名部族之一,其事迹上及三皇,下至虞夏。相关古文献的记载表明,共工氏曾长期活动在河洛地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是共工氏活动的中心区域,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质疑新记< 大公报> 的“小骂大帮忙”》一文试图完全推翻“小骂大帮忙”之说是站不  相似文献   

15.
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才智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是经营《大公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17.
人是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存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村落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定生活空间,这一生活空间的建构总是遵循着民族的文化个性。就白马藏族的村寨而言,白马部族聚居空间的历史性、聚族而居的族群意识以及"血缘—姻缘"并重的传统伦理价值规范,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村落建构的文化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辩证逻辑在中国30年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探讨了辩证逻辑在中国 30年代的发展情况 ,总结了当时的学者潘梓年、艾思奇、李达在辩证逻辑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 ,及其在辩证逻辑科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 ,并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20.
墨家科技思想以独立的外在自然作为科学活动的对象,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在其学者与工匠两种知识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科学实践,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另一种发展路径。然而,墨家"兼爱"与血缘宗法社会的人情心理不相容,"尚贤"主张是对传统宗法等级思想的否定,"非攻"军事思想得不到认可,这些都使墨家科技思想走向衰微。墨家科技思想所富含的科学精神可为我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