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的。在句子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认识。例如:①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这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后一个却不加引号?课文以赞叹之笔作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人们给那棵大榕树的特定称呼,故加上引号;而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巴金)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感…  相似文献   

3.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鸟的天堂》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第二篇讲读课文。作者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茂盛的大榕树名副其实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和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动态的方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点明文章中心,意蕴深刻,学生往往不能披文入情地理解体会。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悟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肺腑的赞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课外阅读》2011,(12):162-162
今天教学第三课《鸟的天堂》,讲到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顺理成章地,我问:此时作者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失望”,并找到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是巴金写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浓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文章结构布局匀称,文笔清新细腻,感情质朴真挚,全篇美感盈溢,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描述被人称为“鸟的天堂”的那棵美丽的大榕树,从而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锦秀河山的情怀。课文的最后一个句子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者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作者在傍晚时分来到“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的那棵号称“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前,情绪未…  相似文献   

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和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两种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被称之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有不同。教学本课,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完后,能自由地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借助媒体,引入情境,感知景象教学《鸟的天堂》这一经典美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情境,先感悟自然…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与教法揭示]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难点是对句子的理解。作者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和对鸟的动态渲染花了笔墨,做到了静得让人屏住呼吸,动得令人心旷神怡;静时竟在“鸟的天堂”里“看不见一只鸟影”,动时使人“眼睛应接不暇”。这样  相似文献   

10.
理层次赏语言育情感《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邯郸市教委教科所毛亚英《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势态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夕阳下幽美的榕树图;晨光中群鸟奋飞、百鸟争鸣图,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  相似文献   

11.
冯力 《四川教育》2006,(10):26-27
【案例】“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恰当。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常规。生:据我了解,只有当人  相似文献   

12.
1.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呢?2.对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3.描写的是“什么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鸟的天堂吗?多媒体播放《鸟的天堂》录像,让学生充分想象,如临其境。5.学生用语言描绘情境。6.质疑课题: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章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鸟的天堂》是一篇短小隽永、质朴优美的散文。它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十分美丽奇特以及它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是认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一、导入新课,感知内容语文教学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  相似文献   

14.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作如下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发现美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大榕树充满生机的美、鸟儿纷飞的景象美。二、研读课文,探究美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个别指导、师生共同探究、总…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第十册《鸟的天堂》一课,重点部分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静态美。作者第一天傍晚经过鸟的天堂,只鸟不见,见到的是大而美的榕树,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喟叹——抑。再写动态美。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所闻“到处都是鸟声”,所见“到处都是鸟影”,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扬。写静是为了衬动,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扬  相似文献   

16.
【课例简析】《鸟的天堂》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路经“鸟的天堂”看到了奇丽的榕树和充满生机的鸟的活动,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该文编人小语第十册,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动态和静态。教学此文可采用目标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1.提示目标,整体感知。2.直奔重点,讲读结合。3.回归整体,检测目标。  相似文献   

1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文是该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现了“鸟的天堂”的秀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之情。作者通过对大榕树的静态(第二段)和鸟的动态(第三段)的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景美情浓的风情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静景和动景,学习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色,领会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犤教材分析犦《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第18课,它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尤其是在表达上富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向读者完美地展示了“鸟的天堂”的绮丽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