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而且能使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延伸至“虚拟领域”,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与育人形式。为了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高校要突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开放性,不仅要重视网络思政平台搭建,推广探索网络思政精品项目建设,提高网络思政育人专业能力,而且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供给,推出精品化网络作品,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充实的内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精准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精准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供需错配”“供求失衡”等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应然之法.大数据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力量,能够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从理念到行动全过程,实现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开展管理服务、精准评价教育成效.当前,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仍然面临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限制、信息茧房与技术异化挑战、精准化评价体系欠缺等现实问题,应当从搭建精准思政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加强精准思政过程管理、构建精准思政评价体系三方面探索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优势和突出特征,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遵循。高校在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基础上,遵循其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政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刚性表达和柔性说理相结合等方面,厘清“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积极谋划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大思政”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多维锁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其育人格局建构的内在依据,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为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利军  黄蕾  魏涛 《高教论坛》2023,(9):100-104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进路,对加强高校就业育人实效、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二者之间内在关联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聚焦思政教育精准融入、加强就业育人顶层设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联动“三个课堂”四个层面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如何找到高校专业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专业学科育德、育人的功能,成为新时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观和课程思政的育人精神,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与提炼,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融合点,力求理论、实验、思想政治三者的同一时空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入网络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求证真理过程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常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面临教学供给理论与话语创新不足、教育供给模式有待改进等现实困境。为使红色资源精准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在深入分析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本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创新要有理有据、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话语创新要有滋有味、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创新要有声有色等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的媒介和方式,打造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以其多元化的内容、精准的人群定位、独特的交流模式以及社区化的运营,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势及B站深得大学生群体青睐的原因,探究通过互联网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让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11.
作为真正出生在网络时代的“00后”大学生,已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由于深受互联网影响,“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以及对社会权威及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意识,由此引发了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实践窘境。把握时代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实施集教育队伍精准培育、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教育话语精准输出于一体的“精准思政”,并借助信息网络打造技术赋能的“智慧思政”,也就成为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纾困解难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办好思政课首要关键在课堂。课堂生态建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组成。优质的课堂生态具有调整优化、疏通引导、文化滋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和特点,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生态主体间关系相对失衡、课堂内外部环境非生态化问题,应积极以“共建”优化“关系”,打造共建式课堂生态范式;提高教师“生态素养”,激发课堂活力;回归育人本质,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生态文化,着力构建高校思政课优质的课堂生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高校实现精准思政,要厘清思政教育应用数字技术的价值导向,选择准确的作用对象,设立精准的供需渠道,建设长效的创新机制,并以全面立体的教育评价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推理,利用技术手段和教师智慧的有机协同实现对思政知识的精准化输出。同时,构建“全境多维”生态化精准思政场域和“物理+网络”交互性精准空间,辅以高质量的针对性教学服务,保障数字赋能的高校精准思政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基础。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融合内部要素运行、衔接社会发展现实以及迎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需要围绕“实现的必要性-运用的现实性-评价的科学性”逻辑框架加以论证,进而在阐明其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为“用”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建立健全智能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体系,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的文化深厚性、时间延续性、场域广阔性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一致性,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可能。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塑造青年学生多维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价值意涵。未来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开辟仪式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善用仪式符号、完善教育载体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全面深化:理论原理类课程有机整合、理论发展类课程与时俱进、理论运用类课程融合重构;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的整体性建设中,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教材建设是重要一环,师资队伍是建设关键。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体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加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改革的创新,也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则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二者在育人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责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通过“大思政课”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设大师资体系,完善育人队伍;创新教学大平台,优化教学方式;瞄准育人大使命,回应时代需求,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在甄别教学对象需求、搭建智慧教学场域、破除数据信息壁垒、精准反馈课堂效果等方面能够有效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但作为新生事物,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存在师生思辨能力弱化、娱乐泛化、信息泛滥、科技异化等潜在风险。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驾驭智能教辅介质的能力,实现“人机协同”的教学效果;建立“人技”联防机制,清除娱乐主义对思政课的消极影响;加强思想引导和信息预警,有效防范化解信息风险;高度警惕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避免陷入“技术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