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日武术对佛学、佛教借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献资料法与观察访问法,就中日武术对佛教的借鉴进行比较研究。佛教的式律、佛教的禅修,佛教禅宗的认识论,为中国武术体系的健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日本武士把佛学作为化教养的必修科目,特别在解决“武”之生死决斗时的“心”的问题,用佛教的“禅”的修炼,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详细分析少林武术、气功以及技击与禅,少林武术与佛教戒约等关系,充分说明了少林武术文化与佛家禅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许多的灿烂文化,有些民族文化已被国人给遗忘,有些民族文化已超越民族的界限,被其他民族发扬光大.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武术,却能长久不衰的屹立于中华历史几千年,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提及武术,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其外在形式,而往往忽略其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以兵家、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精髓为背景,挖掘传统武术的魅力,从而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尽中华儿女微薄之力,同时希望中国的传统武术家能够引领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磊  赵文龙 《体育学刊》2012,(2):128-131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5.
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的中华武术,在其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价值功能和技术体系,超越了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道、佛三家,经文献资料考究:儒家对尚武精神和武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道家奠定了武术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佛家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武德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佛教、道教内习武的史实记载为依据,对武术与佛教、道教开始融合的时期及融合的原因进行考析.两晋南北朝是佛教、道教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武术开始与二教融合的时期,由于佛教、道教和武术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佛、道文化中求善思想与武术暴力性之间的矛盾,武术与两种宗教文化之间的自然影响与渗透等原因,武术与佛教、道教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华武术的兼神形、合内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完全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之下的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包含着东方思想的深蕴,并以之作为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基础。其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和谐统一,是全面实现武术技术、养生、修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方法,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和谐统一。和谐统一渗透于整个武术文化体系之中,表现于形与神、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贯穿于武术技法形态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一系列范畴及体现于武术竞技意识上的超越与礼让,造就了武术特殊的美,构成了武术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之道是一种过程之道,富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启示。武术教学设计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设计应树立系统思想,做到武术教育思想目标化、武术教学目标过程化、武术教学过程方法化,并通过武术教学设计与武术教学实践的高度协同来充分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终身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在此基础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探讨研究。研究得出:普通高校要把培育武术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树立武术终身思想等作为武术教学的目标,为大学生武术终身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样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研究性大学肩负的时代使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新理念。高等学校的各方面教育始终以这一理念为主旨。文章以当前武术教学的现状为出发点,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新理念,通过文献资料、讨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构建中华武术教学人才培养新体系,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符合精英教育的武术教学新体系,为今后武术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运动是讲究心理素质的运动项目,元情绪是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表达、评价与监察的能力,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反刍分析和调控的能力。个体元情绪的三种能力分别在觉察、体验、表达评价和调节监控各方面影响着武术训练的效果。培养和利用元情绪的三种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武术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武术文化与高校武术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借人体运动方式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寓中国文化、哲学为一体,集儒、道、佛三教诸多内涵为一身,是中国历代名人志士历练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良好品行的形成,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学武之道绝非是单纯的模仿,亦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与混合。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武术教学必须坚持武术文化教学以达到武术为人才终身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道家之“复归于无极”的基本思路,完全可以被作为传统武术之超级心理训练的根本原则;作为其“复归于无极”的彰显超验心的专业方式,道家炼养的技术与理念,分别被某些拳种吸收改造成了内功功法与技战术训练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5.
依据中华武术史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等有关史料,论述历史上佛教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力求公正评价佛教在中华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揭示中华武术中的佛教文化内涵,旨在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6.
论佛武结合的基础及对少林武术的渗透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论证了佛教的宽容性和世俗性是佛武结合的理论依据;恶劣的社会环境是佛武结合的现实基础;佛武结合后,佛教的修行理念与修行方式对少林武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是少林武术的最主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武术一旦被冠以"传统"二字,就被认为是与现代科学绝缘的,是古老的,甚至是陈旧的"宝藏",中国传统武术究竟是先进的、落后的,应怎样以科学的角度看待它,武术运动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联系,中国传统武术对人类文明有怎样的贡献。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中国传统武术的终极目的等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一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异族文化的挤压,武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从社会中的主流文化沦落到边缘文化。文章按照武术的功能对其进行分类,对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武术的发展策略进行大胆的探讨。武术要想回归主流文化的地位就必须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必须以遵循市场规律为主导,以迎合大众心理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武术教学与训练要以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为准绳,结合武术运动的自身特点,对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在武术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认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系统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原则等六个方面原则对武术教学与训练起到指导作用,为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