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2.
胡勇  雷希 《现代语文》2007,(1):64-65
一 "区区"的语义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最近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发问才显现出来.我们看下面几个句子:(1)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2)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过秦论》);(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相似文献   

3.
龙路 《现代语文》2006,(1):100-100
一、围城围住了谁?仅仅是女人吗? 为什么坚守围城的总是女人?从20世纪80年代的刘慧芳《渴望》、孙柔嘉《围城》、杜梅《过把瘾》到90年代的夏小雪《牵手》、杨红英《空房子》直到林小枫《中国式离婚》,似乎一直是女人在打一场艰辛的守城之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最早把黑夜和女性联系起来的是《易经》。《易经》称“一阴一阳为之道”,白天是阳,黑夜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黑夜和女性就是在“阴”这一层面上连接在了一起。到了八十年代,女诗人翟永明更是在女性主义意义上挖掘二的关系,她把那首《女人》组诗的序言部分命名为“黑夜意识”,以此呼唤女人自觉的独立的主体意识。池莉虽然没有在作品中刻意描写黑夜和女人,她笔下的黑夜和女人的关系也没有成为翟永明的“黑夜意识”的积极脚注,因此,我们不能随意用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涵盖,但是,在当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池莉小说中黑夜里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较为复杂的思想意蕴进行解读,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概括起来,池莉笔下的“黑夜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6.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7.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8.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偶翻旧杂志,看到《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发表的阎浩然同志的一篇短文:《"一对双眼"是多少"眼"》,阎文认为《大中国》《青藏高原》《二000年的爱恋》三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犯有种种语法错误。文中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今草就短文,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的出版、获奖、改编曾在文艺界引起一次次轰动和争议,但也为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当家作主”的诉求应当是人类普遍追求人生归宿的理想,上海城的人们也不例外,从城市文化理想的视角来看,小说更多地着眼于这个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命支撑,王琦瑶用她的行动,王安忆用她的文字,两个女人用两道不同的轨迹,画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上海人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12.
儿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儿童,而不是相反。因此,从人的视角看儿童,是认识、理解儿童的前提之一。作为人的儿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割裂的;是生成的,而不是预定的。如此看来,儿童教育就是基于具体、完整、生成之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组织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组织中”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盛行的现代,组织自身的存在被遮蔽了,需要通过显现方式亦即现象学方式来解蔽组织的存在。组织虽然被认为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手段(工具),但这一工具必须被置于人(此在)与实践的整体关系中,在人的实践目的中组织才能真正呈现它的意义。“组织”作为名词是把组织作为一个静态的“对象”来认识,这是组织理论科学之维;“组织”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在组织中”或“使之协作”,这是组织理论的人文之维。从现象学来分析,组织只能在行动中被体验并在反思中被给与,组织的本质就是作为集体的人的实践。组织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其行为应当体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在儒家文化中也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观有着多重内容,表达了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意蕴;儒家文化也论及利用和分配资源的代内公正性、代际公正性及资源与发展的相关性;他们还对保护动物、山林、水泽、土地等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浅论诗人生命体验的跋涉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与自然的对称关系中,既有崇敬中的惶惶情愫,也有企图征服的大胆渴望,更有在平衡心境中的超越、契合。西方叙事文学用两千年记录下的人与自然的三次对话,浓缩了西方抒情诗人近二百年间的生命体验。这其中包括:一、自然崇拜情结;二、人与自然的对抗融合;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中西诗歌的共同指归。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世界,他认为现代人的个体意识已被社会意识同化而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有实现了两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回归到自然人,世界才算完美。  相似文献   

18.
狭义而言,“教师哲学”指教师本体论,回答“教师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关注教师逻辑主体“在”的本性与具有各种规定性的“在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本体是一种以实现生命为目的善的逻辑主体,需要在与他者相对应的关系中界定自身性质,同时作为人的逻辑主体亦有着复杂的内在意识世界,因此教师“在”的本性包含三重基本维度,即实践、关系与精神。这三种本体存在如果要在现实世界中显现为“在者”,需要满足三种具体规定性,即意识基础、行动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女娲神话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补天神话既反映了远古居民对中华大地地理形势的认识及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中国最早的石图腾崇拜,并且对中国人“补”的思维方式及拼搏奋斗精神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女娲造人神话展示了原始时代人们生育观念的三次演变,即由女神化育生人到抟黄土做人再到男女共同生人的过程。女娲死后又成为最早的高裸之神(俗称送子娘娘),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语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体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本文试从中国人普遍乐于采用的语言策略——沉默、规避与转弯抹角谈起,以跨文化的视角,从中美传统文化入手,解析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