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考试周刊》2013,(12):104-105
<正>随着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等理念已逐渐成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体育游戏将会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体育游戏的概念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  相似文献   

2.
体育游戏既是体育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途径和有力手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体育教师要合理科学地选择针对性的体育游戏,倡导"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体育游戏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以及陶冶情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创编和改编适合于青少年学生做的体育游戏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并将游戏的娱乐性与锻炼性相结合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学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体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以便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合理地运用游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体育游戏多以团体竞争方式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激发作用。而游戏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特点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升了应对中考的体育技能。基于此,对体育游戏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去学知识,获得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运用一些体育游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介绍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意义和运用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巩庆伟 《华章》2007,(10):120-120
我国的学校体育正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与体育乐趣有着天然联系,需要我们去研究、提炼,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气氛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深受学生的喜爱!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更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既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地将体育游戏贯穿于体育教学中,对于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体育游戏,很值得我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体育游戏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是实现快乐体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如何运用体育游戏,教学中怎样来选择游戏内容,运用体育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以及对游戏活动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上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体育游戏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局限性,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游戏教学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从游戏的特点出发,通过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的阐述,使体育教学者了解如何合理利用体育游戏强化教学效果,尝试"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教学中,体育教学占有重要比例,小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游戏放松自己,加深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因此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本文主要研究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针对如何有效利用体育游戏及利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切实有效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马守辰 《成才之路》2021,(11):96-97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文章从教学实践、体育游戏内容及其他教学策略三方面探讨基于兴趣导向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游戏化策略,以期为幼儿园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笔者在长期的乡村体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寻求一条适合乡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之路——在体育课教学中揉进体育游戏,既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适合农村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实际,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运动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效益. 1体育游戏的特点和精神 体育游戏的特点是: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在合作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对抗中体验成功.因此,体育游戏已成为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游戏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还成为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和情操,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理念的重要场所.多年的教学探究,证明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和精神,将体育游戏揉入乡村体育教学是一条适合乡村实际的体育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体育发展时代精神,培养综合素养。又因为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学更是备受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为此,本文以体育游戏为切入点,进行了快乐体育教学的探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今天,体育教学思想也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随着快乐体育的出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见多.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教学的对比举例,发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更有助于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术、战术和技能,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创新,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生喜爱各类游戏,所以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游戏元素,能够开发小学生智力,锻炼身体协调性,使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根据新课程理念标准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开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策略,将会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本文简要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具体策略,希冀促进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体育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游戏是一项深受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到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以及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的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体育游戏,游戏教学应遵循灵巧性、智慧性、安全性原则并通过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玩耍,在游戏中取乐,在快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游戏方法.它具备了教学手段的个性化、生动化、高效化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掌握其运用的原则、运用时机的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起步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自强、自立的重要课程。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专家提出了"教"与"玩"相结合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教"与"玩"相结合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包括教师对"教"与"玩"相结合的小学体育教学认识不够清晰,游戏安排不够妥当等。对此,本文通过阐述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游戏安排的重要性及对学生喜爱游戏类型,分析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游戏教学的教学效率,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