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0年5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成为“强国”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大国”的高级演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
张振 《人民教育》2023,(18):10-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保证、注入强大活力。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其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需要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党建质量和加强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党的领导,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加快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擘画和行动指南。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伟大教育工程。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等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大学知识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等的宏观思索,也有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夯实教育强国之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等的中观考察,还有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教育强国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微观研究,上述探讨有助于引发学界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给予更多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  相似文献   

6.
刘泓 《职教通讯》2023,(12):18-20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如何落实好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强国战略,以职业教育之为贡献教育强国之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柏路  包崇庆 《人民教育》2023,(Z3):18-21
教育强国建设要在风云激荡的大变革中保持文化主体性,需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与方法。从建设目标来看,应坚持“文以化人”,建设“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文脉赓续、家园渴盼”“开放包容、理想同构”的教育强国;从建设体系来看,应坚持“文以明道”,以“亘古亘新、变法有恒”之智、“博采众长、内生发展”之道、“一域深耕,全局赋能”之法,架构教育强国的思维体系、实践体系与功能体系;从建设形态来看,应坚持“文益天下”,建设彰显文明气质、凝聚文明共识、推动文明发展的教育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中挺膺担当。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主线,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相似文献   

9.
教育自信是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教育自信的发展道路,在于传承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在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在于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需要我们在世界教育环境中不断创生“中国范式”、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走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强国指涉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内生关系,其内涵既表征为教育的“自身强”,又表征为以教育“自身强”推动“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在于: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遵循能力等级主义与能力尊重主义二元逻辑的价值观;强化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保障,以制度变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架构优质均衡的学校实践体系,以学校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驱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探索强师路径,推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基于本土教育实践、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是内部自洽性高、外部支撑性强的教育体系,对国家建设、人的发展形成全面支撑,对世界教育形成系统影响,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规模、质量、制度三维框架来看,基于强制性、引导性、能力建设性指标划分原则,分别从自身强、支撑强、认同强的类别,建构本体指标、价值指标、认同指标,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监测指标体系。基于时代性、阶段性的外部挑战和内部问题,教育强国建设要建立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布局和步骤安排,教育强国战略建设分成两步走,即建成攻坚期与品质提升期。  相似文献   

13.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而教育强国又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命题,提供了新挑战、新机遇。因此,如何把握好新要求、新命题与新挑战、新机遇,进而以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助力强国建设,就要求我们在战略上:坚持类型发展,进一步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协调发展格局;探索与拓宽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途径,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打造一流职业教育高地;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为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建设教育强国,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特殊教育发展尤为关键。特教强,中国教育才能强。只有当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和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才有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正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基之策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九个坚持”等是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从“三个面向”到“九个坚持”,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理论赓续的一脉相承性和内在一致性,更体现出党对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人民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提升了我国的教育科技核心竞争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了教育强国战略思想执行的定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本体论、功能论、价值论三层内涵,必须坚持党性、人民性、本土性、开放性、时代性等建设原则。新时代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和运用“九个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坚持教育自信,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步伐,通过立德树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于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规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他在教育改革、开放和发展问题上提出的“三个面向”思考,他在教育主体和对象方面的尊重教师、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都始终围绕着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政治大局,因而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一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学校,邓小平十分明确地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时的社会,从质上讲,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从量上说,它…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第五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论述,明确“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对特教的高度重视。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增进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对特教提出的新任务、新使命,把“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教育》2023,(27):20-21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高等工程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