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理解以理解目标为基本参照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社会理解、价值型社会理解和实践规范型社会理解。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自我理解的形式:“人已是什么”、“人应是什以”、“人可能是什么”。而以阐释“人可能是什么”为指向的实践规范型社会理解是其中最高类型的社会理解,也是社会理解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3.
教育到底是为了“人” ,还是为了“社会” ?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而美国流行的“开明教育” ,是其素质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玛莱特博士认为 ,“开明教育”的根本责任是为了培养“人”和“公民”。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的根本责任是为了人。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的美国的品德素质教育是为了塑造人 ,美国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仍然是为了人。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怎样“为了人”的。从理论上看 ,人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又是由人组成的。人组成社会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不组成社会 ,人类就根本…  相似文献   

4.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学习型社会里,需要重新阐释“人”、“学习”、“学习能力”等概念,确立起“人是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学习能力是人自身发展、超越的能力”等理念,以便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6.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通过实验后提出:食物决定人的“性情”;食物决定“人自杀观念的萌生和消失”;食物决定人的“智慧”等观点。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这些观点的错误。人的“性情”、“智慧”、“自杀观念”是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食物决定论的观点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8.
校园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教师则是一个个“社会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作为“社会人”,教师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必然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各色人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尤其是置身于当今这样一个社会关系相对丰富、复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0.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面子”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面子”是一种中国人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换资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面子”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13.
说到“自我”必然涉及到“我”。“自我”即人本身 ,“我”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是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的自身这两部分组成的。明确“自我”与“我”的含义 ,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理解“自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性。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 ,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这两部分组成。倘若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每一个社会 ,每一种文化 ,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规范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 ,教师该做什么 ?学生要怎样做 ?家…  相似文献   

14.
早在14—16世纪.西方国家已倡导人文主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将引起社会的倒退。教师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肩负起传承社会文明职责的重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挖掘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区”,因为它的教学内容是与中国当代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文学就是人学”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理解。中国当代文学表现的是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具体而言,“人”的“生活”应该再从两个层面进行表现:一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或正在过的生活,即实存生活。二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或希望过的生活,即理想生活。明确了这两个基本点,我们才能够反思当前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使这门学科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忠 《生活教育》2012,(2):40-46
教育既可成为控制人、实现社会等级的有效方式,也可成为解放人、实现社会民主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民主的教育。解放个人、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闻知”、“亲知”、“推知”三种类型、性质、作用不同的知识是“生活教育”的知识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由此,形成陶行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9.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少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