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特点做出了全面概括,并从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培养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知会体育技能、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大学生体育智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选择适...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程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限制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法从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思想行为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了太极拳对体育素质教育的作用,认为:太极拳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祛病的功效,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增强体质效果显著,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好,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高校中把太极拳广泛地开展并普及起来,将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部分在校财经类院校男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大学生及任课教师、专家的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科学性.依据"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从更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出发进行了研究.设定出目前具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特色的"立足需要、拓展延伸"的课程模式,练习内容的安排能引起学生很强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可有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的,与学校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形成一致.  相似文献   

7.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娱乐和熏陶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全面性与持久性。它以特有的方式和途径无时、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它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体育文化素质都有影响。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应以人为中心,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同时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资环境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王艳云  左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77-1178,1184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刻苦拼搏的学习氛围,在大学生中倡导"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康体指导思想,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调查访问法等方法,经过大量的分析、对比和研究,阐明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作用和意义,并得出结论认为: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完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营造崇尚健康,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有着非常的积极意义,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认知的调查,提出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取长补短,给大学体育课程以正确的定位,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体育真正融人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要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加了解体育的历史、体育的文化、体育的价值,充分挖掘大学生们潜在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就要加强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特点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并从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等方面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隐蔽课程能很好地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蔽课程,让学生获得关于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也就是利用隐蔽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高校教师如何在体育隐蔽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须注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高校的体育专业必须大胆转变现有招生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好其它教育形式,强化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任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文化学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三位一体的作用,对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知识以及体育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以此宗旨为指导,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方面的活动。本科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身心素质与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与途径。基于此,本文以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理念,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得出:转变大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加强体育类课程和体育设施的人性化和人文化设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注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利用校园物质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是当下大学体育人文理念提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社会上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学校体育过分重视技术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许多学生精神空虚,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出现过激行为.以培养情商为目标,提出当代校园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找出培养情商的有效途径.使其成为身心健康、适应能力强的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法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和研探。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由以增强学生体质 ,学习体育“三基”知识为主的模式化、“齐步走”和机械、灌输式的组织形式 ;向以发展大学生个性 ,培育体育文化修养 ,发掘大学生潜在创造力 ,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完善为主线的灵活、多样、个别和选择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并建立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和自由度的 ,以培养他们体育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体育文化在塑造其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作用,能够显著的增强和提升其综合素质。但是对于人们的人文素养来说,是需要十分长久的塑造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精神升华的重要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只是需要加强他们了解相关的体育文化,还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当中来,将体育文化与"人文"进行有效的融合,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出体育文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这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并分析了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四个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子。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及两者的最大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