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2.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3.
“哩”和“还”是山西朔城方言中极具地方特色的语气词,不仅用法广泛而且有丰富的语用功能。针对“哩”和“还”两个语气词,主要从用法和语用功能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44]和唦[■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同的方言里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反映了汉字在记录语气词方面具有语音上的模糊性特点。“唦”在不同的方言里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说明汉语语气词词形写法的不固定性。同一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地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7.
语气词"咧"在汾阳方言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末,也可以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所承载的信息非常丰富。从"咧"的诸多语法特点和语用功能中可以看到,汾阳方言中的"咧"与其他语气词,如"哩、呢"的一些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着+V趋”式和“V+的+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山方言语气词“啦”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构成重叠式,还可以在其后加另一语气词“嘛”。它往往出现在问答句中,常见的格式有两种:1.是+啦。2.格是+啦。本文试图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这两类格式中“啦”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祖堂集》中出现了唐代新产生的近指词“这(者)”,其后都有连带成分。与《敦煌变文集新书》的比较,《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大体上比《变文》发展得快。  相似文献   

12.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相似文献   

13.
武则天去世后,“武周革命”所形成的武氏集团对李唐王朝的影响力依然存在。通过景龙元年至开元元年间,武氏集团在太子重俊政变、李隆基诛韦后、玄宗诛灭太平集团等重大政治事件中的影响力,论述“武周革命”对这一时期李唐王朝的影响,认为太平集团的覆灭,才标志着“武周革命”对李唐王朝影响力的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5.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16.
"着"字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词"着"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着"的虚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分两部分:一、"着"的虚化机制;二、"着"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一诗流传千年,影响很大。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这位和王维交情很深的李使君的真实姓名和身世。本文通过对王维的出身和王维交游人物研究以及查找唐代李姓梓州刺史的记录和唐代墓志铭等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而整理出一个逻辑链,从而得出这位李梓州的真实身份是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恪曾孙李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文选》是唐代及以后文士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渊薮,阅读《文选》也就成了大家学习前代文学作品的必经阶段。朱熹认为李白“始终”学《选》诗,并继而评价其诗“所以好”。朱熹对李白学《选》诗所强调的“始终”,具备“自始至终、一直”和“归根结底、根本上”的双重含义。同时,他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  相似文献   

19.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20.
鲁竹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54-57,82
浙西词人吴陈琰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于康熙二十年同淄川名宦唐梦赉相唱和,留下一百三十多首词,并与其他浙西词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吴词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其师曹溶一脉相承,却与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吴陈琰作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创作群体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