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云南护国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及其光荣的历史地位,中外历史学家早有定论.但对护国运动的若干史实,以及主要领导人物唐继尧的评价等问题,至今仍众说不一.经考证认为:护国运动并非蔡锷到滇才开始;护国运动选择云南是历史的必然;唐继尧与蔡锷在护国运动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学术界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局着眼,借鉴与传主同时代当事人的评价,并对研究对象取一种“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地“知人论世”,就应该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以西南为中心的反袁护国运动,参加的阶层之广泛,声势之浩大向为史家所注意。然而,对以拥袁著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进步党人为何参加护国运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护国运动,以及对护国运动后所造成的复杂结局还尚少研究。本文拟从进步党人对西南的经营入手,以期对这一系列问题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旧桂系军阀头子陆荣廷和其它派系军阀一样,在民国历史上,是同人民对立而存在的,是社会前进的一种惰力。但是,他在反袁护国运动中,做了加速洪宪制破产的有益的事情,我们应当客观地,历史地对他给予公正的评价。本文拟从陆荣廷加入护国运动的原因、行动及其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唐继尧与护国运动问题,因为挺蔡、卫唐两派各呈利己之词,以致研究者也难窥其全貌,而一般人在挺蔡派居于主导之下,几对唐继尧熟视无睹。唐继尧对护国运动的发动,在其反袁和争夺天下的心理作用下,作了揽才、整军等许多准备工作,使云南成为各方反袁力量瞩目的中心,唐也在事实上成为了护国运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6.
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是不是一回事?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在写这一目时并未作过多的说明和区分,只是在课本后面的《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罗列着:“1915——护国运动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材的观点倾向于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是一回事,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由来以“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打倒袁世凯”为宗旨的护国运动,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因此,参加运动的各种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在运动胜利结束后,都尽力表白自己是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史学工作者对此也有不同意见。这就产生了护国运动究竟是谁领导的问题。最流行的观点是:梁启超或进步党发动和领导护国运动。这个观点是梁启超自己炮制,后来的史学工作者轻率地承认并加以发挥的。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护国战争的硝烟未尽,蔡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13 0~ 13 3页《护国运动》一目提到“护国战争爆发了”。又说 :“商绅各界慷慨陈词 ,捐资赞助护国运动。”第 176提到“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按编者观点 ,“护国战争就是“护国运动”。既然如此 ,为了不使学生模棱两可 ,为什么不在文中注释“护国战争”又称“护国运动”。若编者不同意“护国战争”就是“护国运动” ,可把课本中第三目改为“护国战争” ,这样就前后呼应了。同时还应把大事年表中“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改为“1915年护国战争开始”。护国“运动”即护国“战争”?$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何大全…  相似文献   

9.
军务院是护国运动期间反袁各派力量的政权机构,对军务院性质的研究直接涉及到如何评价护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党人(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西南地方实力派的问题;也影响到对护国运动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护国运动史研究能否深化问题。因此,搞清楚军务院性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试对这个问题略论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关于护国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也准备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刍荛之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 在探讨护国战争的领导权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搞清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是两个具有不同含意的概念。护国运动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帝制自为为主要目标,以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次革命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对于高职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应建立立体化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具有“三维一体”的理念体系、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未来展望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应...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史学大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同,多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和民俗的关系时,司马迁比较重视前者,而班固似乎更为重视后者。班固对民俗的关注,似乎是从强化政治管理的动机出发的。有关西汉生态保护意识的资料,《汉书》所提供的要更多一些。但是以考古资料对证,重要资料也并不是没有遗漏。历来学者进行马班的比较,或“甲班而乙马”,或“劣固而优迁”,近数十年则后一种意见明显占上风。其实就生态观念的比较而言,或许可以得出“马班二史互有得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信”这种实践品格经受了巨大冲击。本文以《论语》“信”字为切入点。对“信”字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重新归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文化内涵,简要评述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