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候,我读了汪曾祺写的《夏天的昆虫》。这篇文章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四种昆虫。有关蝉的一段,文章写道:“蝉大概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宏亮。这是蝉楚霸王,生命力极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这时我想到了《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中写蝉是养不活的。为了核实,我就找出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书中写道:“听说热爱音乐的希腊人把蝉养在笼子里好听它们唱歌,可我不相信这回事。……蝉不可能养在笼子里,除非在里面放上一棵油橄榄树,一棵梧桐树;即便这样,在不…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6年第5期有篇《有第二人称写法吗?没有》的交流文章,仔细研读,发现该文论据论点不正确。文章说,用什么样的人称写,“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由此得出“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的“矛盾”说法,并举例说明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叙述时,也还是作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点上进行观察和叙述,也应属于第一人称写法,只不过第一人称“我”“不出现”,是无形的。我们也不妨借用该文作者的逻辑来探究一下第三人称写法:当文章用“他(她)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作者的观察点和叙述的立足点还…  相似文献   

3.
<正>《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绿色蝈蝈》一文写的是作者喂养、观察绿色蝈蝈的过程。因为是翻译的作品,在理解文章时难免会出现阅读习惯不同而引起的理解偏差,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偏差,帮助学生准  相似文献   

4.
何处落笔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童年时的一次捉蝉趣事。文章的开头两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要从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里走过。每到夏天,那林子里会有很多蝉,“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心情好的时候,我也会跟着喊两声;要是心情不好,听起来不知道有多  相似文献   

5.
文章开头先用整齐的句式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这是应试作文开头的一个技巧。接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班超”“李密”“卓文君”这三个古代例子,使得文章的立意向纵深发展;“洪水”、“雪灾”、“地震”这三个新鲜材料,使得文章富有时代气息。可见作者选材非常灵活,时大时小,时雅时俗。写社会热点.说明其关心政治;写古代名人,说明其不忘历史;写感动.内容厚重;写出发,寓意深远。总揽全文.作者思接千载,纵横万里,语言洗练,构恩新奇,确实体现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这一写作宗旨。  相似文献   

6.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7.
《三只蝈蝈》是部编五年制教材第五册第三组里的一篇习作例文。同教其他习作例文一样,教学前要先看看这一组的“基础训练”里安排的什么习作内容,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道“例”在哪里,劲儿往哪儿使。 这一组的习作训练安排的是看图作文。图画表示的是两位小朋友雨中送盲人的事。要求学生仿照《三只蝈蝈》,按顺序把这件事写下来。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三只蝈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是《三只蝈蝈》的教学重点之一。此外,这次习作还要求学生想一想“他们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作文     
低年级作文,还是要保持童真、纯洁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对他们的作文要求,就是将看到的有趣的事写清楚就可以了。《我和爸爸打羽毛球》就是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要求。很简单,很直接,没有累赘,只是很干净地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夏天的雷雨》则要复杂一些了。文章里已经出现很多孩童形象化的比喻,“天像猴子脸”;还有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加使文章生动、可爱,“太阳公公打了哈欠”、“花草树木都很高兴”、“蝉唱起了歌”。而且小作者的观察能力很强,他对事物观察很仔细。不象很多其他小学生看事物很粗线条。他能看到乌云的密布,雨点如黄豆般…  相似文献   

9.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侧重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作者重点观察和描写的是“海上日出的全过程”和“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写“海上日出的全过程”时,突出其“变化快”和“太阳光的强烈”;写“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时,作者分两层来写,一是云薄时的日出,二是云厚时的日出。作者在描绘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观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描写性的词中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陶冶学生情趣。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和虫虫们一起玩。这不,我已经用麦秆为蝈蝈编织了一个“家”。傍晚,蝈蝈们的“歌声”可欢快了,顺着“歌声”寻找过去,瞧,草叶上有一只碧绿的大蝈蝈正在“唱歌”。我屏住呼吸,轻轻地一伸手就将蝈蝈扣入掌心把它送进了笼子里。回到家后,我把蝈蝈笼挂在了屋檐下。听着蝈蝈的叫声,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蝈蝈是怎样唱歌的呢?为什么要唱歌呢?这对我来说真是个谜,通过长时间仔细观察,我发现了蝈蝈会唱歌的秘密。原来蝈蝈的“歌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翅膀摩擦发出的声音。它的发音器官位于翅膀基部,结构比较简单。雄性蝈…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十册新课文《蝉》,是从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著《昆虫的故事》中节选的。这是一篇叙述蝉的生活——写蝉的变化和习性的科学小品文。教这篇文章,要使学生从学习课文中受到启发,引起对自然界注意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学习如何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学习把动物的习性用人来比拟的表现手法;会用表时间的词造句。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自然段就是第一段。写蝉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口语里,夫妻之间的称谓是很有些变化的。现今,配偶双方,特别是中青年夫妻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了,但是在旧社会却不大相同。那时候,妇女地位低下,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少,当家庭妇女的多,一些没有文化、没上过学的妇女,很少有机会用到自己的正式名字,甚至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个“大号”。丈夫称呼妻子,经常用“喂”、“我说”、“孩子他娘”之类的词语来表示;妻子称呼丈夫,也无非是“孩子他爹”之类。丈夫的社会地位越高,作为家庭妇女的妻子,直呼丈夫之名的情况越少。象林则徐这样的封疆大吏,其夫人先叫一声“则徐”,然后再同他说话,大约是电影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让语文课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教学追求. 《蝉》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章中作者首先写了蝉的“烦”和微不足道,表现了厌烦的情绪.直到后来朋友告诉她蝉的生活历程之特殊、生命历程之短暂,她的心灵才受到震动,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进而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文章.比如,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作者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雷锋叔叔”的高大形象,或者是“胸前的红领巾在随风飘动”……于是作者就毫不犹豫地上前去帮助别人,甚至作文的构思、情节、人物、语言,也都给人一种雷同感、平淡感.实际上,生活中这种情景是很少出现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呢?表面看,是作者没有下功夫,企图寻找捷径,生硬地模仿自己看过或听过的文章来写,使自己自觉的行为变成了不自觉的行为.实际上是这些小作者还不明白作文的“真缔”——要写出儿童心理、视角的社会生活现实.因而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儿童的特点,不能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甄诚小朋友这篇《绝招》,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爸爸的鼾声如雷,一家人苦不堪言。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小作者却写出了新意。首先是把故事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充满趣味:那一天晚上,爸爸照旧呼噜扰人,小作者忍无可忍,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叫醒他时,他却不打了;当第二天告诉爸爸“昨天晚上你打呼噜让我没有休息好”时,爸爸却假装糊涂,一口抵赖,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作者深受其害却拿他没办法。其次,小作者的“绝招”别出心裁:他用录音机录下了爸爸的鼾声,当他再一次抵赖时,录音机里传出一阵阵“哼昂——哼昂”的呼噜声。在…  相似文献   

16.
《《社戏》这篇小说 ,很有意思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作者在结束部分虽然用了许多文字写偷豆的过程 ,写偷豆造成的结果———六一公公的那一大段言说 ,或者说 ,作者的结束部分整个地就是围绕豆子来铺展开来了 ,但作者通篇却并没有一个字来写那好豆是什么滋味 ,也没有一个字来写吃那好豆是什么感觉。再说那“好戏”吧 ,文章对此的渲染、衬托真是足足的 ,又是写白日中未能看到戏的失落 ,又是写被允许去看戏的慌急 ,还要写一下那…  相似文献   

17.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提的“第二人称”,实际上是语法上“人称代词”所使用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用什么人称写的,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如果说有第二人称写法,那就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岂不矛盾?所以不可能有“第二人称”的写法。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不出现的“我”在向“你”(…  相似文献   

18.
当新来的代课老师拎着一杯奶茶走进教室,悠然地在黑板上写下“朱三皮”时,“奶茶老师”的称呼就诞生了。 “奶茶老师”刚来没多久就和我们打成了一片。他会在课掌沉闷时来一段音乐会在班会上和女生们讨论《爱情公寓》里哪个男主角最帅;会在体育课上和男生们打篮球……  相似文献   

19.
绿叶小屋     
蝈蝈搭了一座绿叶小屋。下雨了,雨点敲打着屋顶,声音真好听。小蟋蟀在雨地里一跳一跳赶路,蝈蝈招手说:“好朋友,来吧,在我的小屋里,你会听到最好的音乐。”小蟋蟀在绿叶小屋里,听着叮咚叮咚的雨声,就想起了妈妈教它怎样弹琴。纺织娘在雨地里淋得索索发抖,蝈蝈招手说:“好朋友,来吧,在我的小屋里,你会听到最喜欢的歌声。”纺织娘在绿叶小屋里,听着哗啦哗啦的雨声,就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老"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从我们所读的来稿中看,现在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似乎功力还有所欠缺,尤其在写人方面很少有写得好的。为此,我们特地推荐张帆同学的《中国“法老”》。作者记叙的是老师的故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刻画出老师的生动形象,描绘出老师的个性,使文章富于艺术性。在记叙人物的写作中,很重要的是要写好人物性格。作者写“法老”时,能抓住老师的相貌特征和他的个性来写。例如,作者写他在上课时,走进教室的情态:安坐、抽“戒尺”、扇扇等动作,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老师的个性,写得有趣、有味。作者还在“法老”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上并有一套教学方法上去写他。学生之所以佩服老师,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法老”老师对教学是严格的,也有一套方法,使他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赖。此外,作者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法老”老师的多才多艺,在另一个侧面勾勒出他的形象。作者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多才多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看到了活生生的老师的形象。作品文字简练明快,亦庄亦谐,当你读这篇文章时,相信你一定会忍俊不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