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S-ir)和SSmRNA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免疫细化PAP法;地高辛标记反意SScRNA探针mRNA原位杂交组化法。结果 正常大鼠SS-ir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溃疡术后1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区各层SS-ir神经元减少,但可见大量串珠样SS强阳性纤维,溃疡组SS-ir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纹状皮质区各层SS-ir神经元密集、数量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P<0.01或P<0.001)。术后10和23d,以上核区SS-ir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P<0.01,P<0.001)。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SSmRNA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盐水组(P<0.001)。结论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时期,大脑皮层SS-ir和SSmRNA神经元可能参与了胃溃疡自愈过程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1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胃溃疡手术后1、4、10、23d分批取胰尾.以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EP免疫反应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溃疡组β-EP细胞面数密度在术后4、10d均增加,4d达最高峰.与对照相比为P<0.01,23d基本恢复正常。邻片单染显示:β-EP阳性细胞分别与部分Glu、Ins 阳性细胞重叠。本研究结果提示:胰岛β-EP细胞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时期的内分泌调制。  相似文献   

3.
成年雄性小白鼠36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用Gomori氏、Bussolat氏硫代硫酸醛复红和铬明矾苏木精—焰红染色观察了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颗粒的变化,实验组与盐水对照组3、6、9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本实验提示:室旁核醛复红阳性细胞可能参与了胃溃疡修复期自然抗病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年雄性小白鼠36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用Gomori和Bussolat氏硫酸醛复红与铬明矾苏木精—焰红染色观察了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颗粒的变化,实验组与盐水对照组相比6和9天有显著性差异,本实验提示:视上核醛复红阳性细胞参与了溃疡修复期自然抗病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mc)是结缔组织中的一种细胞,胞质中含有异染性颗粒。己证实含有肝素慢反应物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的功能具多样性,可分为不同的亚型能够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反应以及炎症。本研究是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胃窦溃疡旁区肥大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为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肥大细胞(mc)是结缔组织中的一种细胞,胞质中含有异染性颗粒。已证实含有肝素慢反应物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的功能具多样性,可分为不同的亚型能够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反应以及炎症。本研究是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胃窦溃疡旁区肥大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为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显示5-HT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增高(P<0.01),6d达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6d高于盐水组(P<0.01).结论肾上腺髓质5-HT阳性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免疫组化的PAP法,观察了硫脲致甲低时,小鼠胰岛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D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硫脲致甲低时,小鼠胰岛中D细胞的数目显著地高于正常组。说明实验性甲低时,D细胞的功能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染色,观察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胃窦粘膜幽门腺非病变区5—HT样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结果:5—HT样免疫反应细胞在癌症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5—HT样免疫反应细胞可能参与胃癌期间的调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嗜铬颗粒素A(CgA)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 )显示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 :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与正常组相比于术后 4d、6d、10d、14d低于正常组 ,均为P <0 .0 1,以 4d最显著。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 6d、10d低于盐水组 ,均为P <0 .0 1。结论 :肾上腺髓质CgA阳性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用堆性大鼠23只,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4只,空白组4只。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天处死,迅速取与胃溃疡底粘连的肝脏。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肝脏与胃溃疡局部粘连,粘连部位肝细胞出现了变性、坏死,糖元和核糖核酸减少至消失;还可见肝细胞再生及少量肉芽组织。本文结果提示胃溃疡时期肝脏参与了自身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用雄性大鼠23只,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4只,空白组4只。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天处死,迅速取与胃溃疡底粘连的肝脏。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肝脏与胃溃疡局部粘连,粘连部位肝细胞出现了变性、坏死,糖元和核糖核酸减少至消失;还可见肝细胞再生及少量肉芽组织。本文结果提示胃溃疡时期肝脏参与了自身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异染性颗粒,已证实其中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肥大细胞内尚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它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由于肥大细胞功能具有多样性,我们利用临界电解质浓度的Alcian蓝法显示不同种类的粘多糖,为探讨肥大细胞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自然愈合过程,以此了解机体内存在着自身抗病能力。一、实验性胃溃疡模型:成年雄性大鼠8只,用20%乌拉坦(5 ml/kg),经腹腔麻醉,无菌操作,打开腹腔,暴露胃幽门窦,用0.25ml注射器在幽门窦正中部注入0.01ml冰醋酸于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  相似文献   

15.
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异染性颗粒,已证实其中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肥大细胞内尚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它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由于肥大细胞功能具有多样性,我们利用临界电解质浓度的Alcian蓝法显示不同种类的粘多糖,为探讨肥大细胞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wistar大鼠18只,分为低磺组和正常组,于40日龄处死,取含弓状核的脑片,右侧做光镜观察,运用体视学原理,对弓状核神经元进行测量和计算。左侧做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低碘组弓状核神经元数密度增加,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与细胞质平均体积减小。超微结构变化为:暗细胞增多,细胞内细胞器变性,次级溶酶体增多。在加碘组无上述变化,本结果提示了机体在低碘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其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必然影响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33例人阑尾肌层生长抑素(SS)样免疫反应(-IR)神经。阑尾炎组25例(单纯组7例,慢性组6例,化脓组7例,坏疽组5例);对照组8例。结果:各组阑尾肌层中均有SS-IR神经分布,环肌层较多,各阑尾炎组SS-IR神经丛及神经细胞数密度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坏疽组SS-IR神经丛数密度较单纯组、慢性组减少(P<0.05)。本文结果提示:阑尾肌层SS-IR神经参与了阑尾炎的神经调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溃疡组术后4d、6d髓质嗜铬细胞中NA细胞增多,细胞内有较多颗粒,细胞中可见扩张的内质网和胞质缺损区.结论:肾上腺髓质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溃疡组术后4d、6d髓质嗜铬细胞中NA细胞增多,细胞内有较多颗粒,细胞中可见扩张的内质网和胞质缺损区.结论:肾上腺髓质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解.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体外培养放射自显影术与胃泌素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相结合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本实验成功的显示了胃泌素细胞及其标记细胞。此法便于临床应用,操作简便,同位素污染少。现简介如下: 一、实验性胃溃疡术: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将0.01ml冰醋酸注入胃幽门窦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