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旧史称杜牧“刚直有奇节”,今之论者亦谓其“刚直耿介”,在牛李党争中“不屑逢迎权贵”,“不肯稍事敷衍”。本文以史实为镜照之杜牧,认识其在牛李党争中的依违变化,并追寻出其合于自己、有利于自己、能寄予希望者则趋之,否则则舍之的趋舍标准,以提供对其知人论世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 溪唐·杜牧兰溪,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源于黄州箬竹山,流经蕲水县,岸上多兰花,故名。兰溪,这个令历代文人墨客倾情之所,不仅因为楚国大夫屈原与此有缘而声名远播,更由于那些失意骚人泛游兰溪,触景生情,感慨横生,借兰抒怀,而使兰溪蕴含着特殊的人文意义。晚唐诗人杜牧游兰溪,留下了一篇吟咏兰溪的名作——《兰溪》。杜牧一生志气高远,极想建功,然仕途坎坷,郁不得志。他经历了从唐宪宗至宣宗六朝,时值牛李党争,牛李两派都赏识杜牧的才能,然而他刚直有节,不愿趋炎附势,而终…  相似文献   

3.
谭勤 《文教资料》2006,(28):29-30
从杜牧送弟入李德裕幕府并写诗相送,积极上书李德裕言政事并热情讴歌李的政治主张,以及晚年在牛党人士掌朝的情况下却强烈要求外放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杜牧并没认为自己属于哪个党派,更没因为牛党对自己友善就盲目跟从,杜牧并非哪党人士。最后从李德裕不用杜牧的原因分析了两个人的行为原因,不能把它作为杜牧是牛党人士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4.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妓女的特殊观照。形成杜牧这种特殊观照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探讨,即唐朝的社会状况和杜牧本人的性格经历。在此基础上把诗人放在晚唐社会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唐人的生活概况以及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不同于晚唐柔糜的文风,他的诗立意高远,跌宕豪放,高丽健朗。“拗帩”是其律诗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从杜牧的一首律诗入手来研究杜牧“拗帩”诗风的表现,然后再从杜牧的身世经历、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用比较的方式,把金圣叹选评杜牧七律诗与杜牧的七律诗作比较,并从他们的身世出发,探讨形成他们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之差异及共鸣的原因,由此试图揭示学创作与学批评与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杜牧是晚唐重要的诗人,除了绝句以外,他的七言律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俊爽"和"拗峭"两方面具体论述了杜牧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9.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杜牧在诗歌的构思与表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他在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的议论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物的微观视角,而表现为雄视千古、经邦济世的宏观视角,多关注宇宙永恒、人生代谢、生命价值等重大问题,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杜牧"以议论为诗"多用赋笔和直白议论,导致诗风少蕴藉,较为直切。杜牧"以议论为诗"的成因在于其显赫的家世、深厚的家学和独特的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10.
杜牧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其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自幼研读儒家经典,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关心时事、积极进取、刚直不阿、不趋流俗。儒家思想是其思想的主脉。他对兵家颇有研究,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尤深,并能联系晚唐社会现实阐述知兵、重兵的必要。杜牧对佞佛进行了深刻的揭批,又不乏牵释慕僧的情缘。为给自己失落的精神寻找一个寄托,杜牧染指于道教.玩世不恭、贪杯恋艳的情愫也是明显的。兵家、佛教、道教思想是其思想的分支。因此,杜牧的思想框架可以总括为:—个主脉,三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塑造了复杂的女性形象,其女性观集赞美与批判于一体。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心理有关。这种矛盾性不仅导致其女性观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其小说美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沈从文以城乡互为视角来结构小说,矛盾的女性观使他对乡村的赞美是矛盾的,作品的张力使他在批评都市时的态度是犹豫的,这也造成了他小说叙事维度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要从创建民族新化的维度丰富和发展杜诗研究,就要以现代大化观的视野重新观照杜甫及其作品,深入探寻杜诗对于人类化发展尚未挖掘出来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杜甫后期致力于抒情诗形式的研究,力图创造诗歌独特的语言,表现诗歌独特的境界。古今时空交错,语法服务于感受,是杜律的重要创造。杜律的“逻辑”与“秩序”是:以情感生命的起伏为起伏,极力追摹生命的节奏,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焕发出诗美。  相似文献   

14.
马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18-119
霍桑自幼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他也浸润于十九世纪美国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之中,然而他总是在亲近中保持距离。正是他对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人性观批判接受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灰色"人性观,即从善到恶,人的心灵分为很多层,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极端。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人性观统一于诗性言说中。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认为作风建设是党的传家宝,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了优良的作风。新时期,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和给我们授课时提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15岁以后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解读涂先生这一终身教育思想时,我们发现它的精髓是围绕继天而教→志于学→不谈毕业,死而后已生发开来的,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了杜诗“描述性形容词置于句首”与“南迁近体诗”两个小题目进行思考。笔者认为“描述性形容词置于句首”是杜甫语言运用的一大创造,它突现了人们“感觉优先”的原则.它变动了常规语法结构;而“南迁近体诗”在组诗章法结构的缜密严整,强化诗歌的抒情性,以及遣词造句的壮丽和音韵节奏的抑扬亢堕等方面都堪称杰作。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草书以极富主体创作个性的书法艺术形式美,体现了气韵、境界与精神的合一。他的书法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着续接优秀传统和创新时代新风的文化意义。把书法的艺术精神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提高草书艺术创作的传统审美表现境界,是毛泽东草书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20.
鲁导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其小说、杂文迥异。该文决在探讨其创作成因从鲁迅所处的特定环境、独特心态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