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作需要作家有悠远神妙的思维活动,最好是想象奇特,思接千载,神游八极万仞,心怀宇宙苍穹,但是,高中生面对作文题,感到最难的就是神思不远,思维堵塞。那么,面对题目时怎么做才能思接千载,思维打开呢?《文心雕龙·神思》的赞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也就是说,想要做到神思如泉,可以借助物象,作家的思维活动和外物相结合,构成作品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外物以形貌触动作家,作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创作的规律法则来安排它们。对于高中生来说,超乎生活的想象更是不可能,所以借助物象来通"神思",还真是不错的路径。但是,具体写作过程中,物象繁杂,所以需要用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基本物象,再由此及彼,发散开去,最终达到神扬意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论述艺术形象的构思问题,认为艺术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而“神”要受制于“志气”,“物”要受制于“辞令”,而且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物我相融、“神与物游”的过程,于是“登山”“观海”时,才能“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并且通过“虚静”使得“万涂竞萌”的情感巧妙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刘勰"神思"说的内在思路是用《庄》学"以和为量"的"神王"境界来指涉创作主体为文时所能达到的"万塗竞萌""神与物遊"的至高境界。本文拟从《老》《庄》思路对此说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篇之作,也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经典名篇。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以苏教版教参为代表,大都认为:"西山之游的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同冥’的境界——物我相融、物我同一"。1此种解读,读出了柳宗元在西山特定情景、特定时间下的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这样描写想象时的状态:“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的积极参与,可  相似文献   

7.
“神思”论     
本文认为,神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方式,它以“神与物游”为基本运思方式,其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神思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性、虚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用思艰苦性及语言媒介性等特点。神思以观物为逻辑起点,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神思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想象的最为精妙的论述,“感性与理性的浑融,’是神思的特质,“以心传心”是神思的感受方式。从“思”的特质出发,将感性形式与理性精神统一于“心”中,“以心传心”,达到物我的浑融,感性与理性的浑融,这是中国诗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诱、动、情、思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之目的,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创设更大的空间.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就课堂教学中开展"诱思探究教学"的体验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