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目的在于,当专利直接侵权制度无法保护发明人的不构成完整技术方案的技术改进时,保障专利制度对发明人改进技术以及公开其改进技术提供有效的经济刺激作用。共同侵权理论不足以调整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该明确保护客体、主观要件以及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2.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是在保护专利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些行为人为了避免直接侵权,其行为并未完全覆盖专利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却对直接侵权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专利法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案件。本文即从我国农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看农药产品间接侵权的认定。  相似文献   

3.
专利维持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专利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对提高专利制度的运行绩效非常重要。技术领域和专利族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技术性因素;专利维持年费制度、保护范围、创造性标准和专利侵权的认定方式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制度性因素;专利管理制度和专利战略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创新主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亮  任剑新  于飞 《科研管理》2016,37(5):78-86
通过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产品差异化条件下利润损失规则和不当所得规则对基础研究型累积创新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最优专利侵权补偿机制的设计。结果表明,与不当所得规则相比,利润损失规则能够更好地保障专利持有者的利益。法院只有通过混合利用不同侵权补偿规制建立事前机制,对厂商行为进行间接引导,才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法院不应只是一个"仲裁者",也应是一个"引导者",在专利制度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论在我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由于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规定,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在《专利法》中加入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时逢第三次修改《专利法》,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应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的环境和条件。下面简要介绍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与实践,并对目前中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学说作出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专利保护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客观看待中国专利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测度专利保护强度时结合专利立法保护强度与执法保护强度;测度执法保护强度指标中纳入专利代理人数量、专利侵权行政案件结案率、专利侵权司法判赔率、人均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以使评价指标体系更科学和符合实际。采用逐步建立多个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专利保护强度的提高能够有效解释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发现,中国专利保护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减弱,甚至无法产生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在尽管中国专利立法保护强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专利执法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司法侵权判赔方面。由此可见,中国专利保护现阶段应更注重对法律的执行,以更好的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专利制度是鼓励发明人通过公开技术的方式来换取法律所赋予的独占性保护的制度,其核心是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本文仅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作为原告必须确定所主张的专  相似文献   

9.
专利制度具有地域性,不同国别的专利制度可能导致专利产出和权利人的差异,这为优化完善专利制度提供了研究视角。选取中美两国的动植物新品种技术领域,运用专利计量、专利地图和统计分析,研究专利产出和权利人差异。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仅对育种方法授予专利,品种本身尚未纳入专利保护,这不但导致专利数量、技术布局等专利产出指标滞后;而且难以激励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创新投入,专利由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为有效推进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有必要将动植物品种本身纳入专利保护的范畴,以促进中国企业成为该领域的创新主体,从而实现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实务中相关案例已不断涌现,在相应立法缺位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的做法缺乏统一性,对专利间接侵权案件的处理未形成成熟的制度。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最终未涉及专利间接侵权,这一方面说明立法者保持高度慎重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专利间接侵权规则构建的重点在于立法理论深度的突破,在共同侵权制度作为民事侵权责任体系的重要理论能否对专利权予以界定和保护这一问题上,借鉴国外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和日本等的相关立法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专利侵权的全面覆盖原则为行为人侵害专利权而不担责留下规制缺口,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打破全面覆盖原则对行为人责任追究的困局。近年来,基于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在司法解释层面确认了专利间接侵权规则。本文围绕专利间接侵权规则在体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认为亟须对其加以制度重构和规则优化:一方面专利间接侵权的架构背景应当脱离共同侵权理论框架,使专利间接侵权成为独立的侵权类型,既有归责体系的二元化制度设计路径对于全面规制间接侵权行为更为有利,应当坚持采用引诱-帮助侵权两分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当优化专利帮助侵权和教唆侵权的规则内容,形成完备的专利间接侵权规制体系,以达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法律和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化学领域中存在广泛的组合物产品的用途限定的作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专利性判断中的作用,阐述其在新颖性判断时可起辅助检索的间接作用,在创造性判断时可作为确定所属技术领域的依据,在侵权判断时可明确专利保护的范围,只有将组合物的用途限定所起的作用在确定保护范围和判断专利性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保护专利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8,(6):15-20
基于Bertrand竞争前提,通过一个序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专利制度下问题专利对各厂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专利制度下,专利质量很差的创新厂商也能获取垄断利润,同时规制者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最优专利制度应是一种事前的相机抉择专利侵权赔付机制,规制者必须根据创新厂商研发成本以及市场份额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专利侵权赔付金额,以达到弥补创新厂商研发成本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谋求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应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发明成果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但对开发新产品时如何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样做有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对避免专利侵权与寻求专利保护应予以同等的重视。所谓专利侵权是指违反专利法的规定,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并具有侵害的事实存在而落入他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等法律特征。一、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应…  相似文献   

15.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是基于传统侵权判定规则不能解决所有侵害专利权人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尽管现行专利法尚未明确间接侵权责任,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案例。随着专利法第四次修订草案以及审理专利侵权纠纷司法解释(二)中公开了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条款,这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从责任承担的方式着眼,深入分析专利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的关系以及规定间接侵权单独责任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评价相关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悔。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专利保护意识在医药领域中不断得到增强。然而,对于如何利用我国的专利制度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样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我国医药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工作人员还不清楚,更谈不上进行充分的利用。有专利保护意识固然重要,而利用专利制度进行有效保护更为重要。为此,本文拟对医药发明如何进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相对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而言。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专利权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有时行为人为了逃避专利侵权责任,并不完全实现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每一项技术特征,而只实现权利要求中的一部分技术特征,或者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现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没有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例  相似文献   

20.
王迁教授和孔祥俊教授的观点都表示不能直接移植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首创的"通知-移除"规则。除却直接移植问题,对规则的转用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应当被理解为归责条款。专利领域侵权责任认定有特殊性,因此在解决转用问题之前应该先明确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而在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之下,"通知-移除"规则没有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