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花淀》是“诗体小说”,全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于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和《荷花淀》分别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孙犁的作品,他们又都是以“月”和“荷”为写景对象,以明月与碧荷构成素淡恬静的写意画,从而表达各自不同的情怀,表现为月荷相映、情景生辉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荷花淀》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俊逸,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小说熔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了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之美称。他既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琢,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只求神韵,不求形似。其代表作——短篇小说《荷花淀》自然也是如此,全篇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荷花淀》一文描写几个妇女寻夫未遇、归途中碰上日本鬼子船、急忙往荷花淀里躲,可是,在这紧张关头为什么要写“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这是不是多余的闲笔? 这不是闲笔,瞻前顾后可知,此句描写在文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里描写野鸭与文章前面描写淀里的荷花、菱角、芦苇和鱼一样,都是为了显现荷花淀的富庶,并且还能起到点缀的作用:莲藕、菱角、芦苇生长在水面,鱼类活动在水底,加上野鸭在水上飞动,荷花淀的物产就更加显得富饶和诱人。  相似文献   

5.
王小燕 《海外英语》2014,(15):157-15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的紧密联系。诗歌中意象丰富,文化意义深远。李贺诗《梦天》中意象紧凑奇诡,极具中国传统神话文化色彩。该文意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梦天》仙境中众意象及其文化性在英译文中怎样被有效高效传递,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荷文化探幽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华”、“水兰”、“泽芝”、“水芙蓉”等,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其实荷花在中国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中国文化的情结,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底蕴。一、荷花与名士文人荷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故夏季有“荷月、莲月”之美称。古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荷花的生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植莲、赏莲的习俗。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胡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专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设。从《诗经·郑风》中“隰有荷花”到近代诗人、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  相似文献   

7.
《荷花淀》“诗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如少妇,诗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第一,是乐感精神造就了小说《荷花淀》的“诗化”特色。乐感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在...  相似文献   

8.
莲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在《全宋词》中,莲花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莲”是美人的象征;莲花词是传递相思的恋曲;“莲”是祥瑞美好的理想寄托。宋代的莲花词以表达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为主,音韵天成、清新华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小说追求“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格调”,《荷花淀》则突出地体现了这种风格。这篇不足五千字的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事关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了白洋淀的小小一隅,通过对水生、水生嫂等敌后抗日根据地青年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性格刻画,表现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美丽心灵。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全篇清新纯朴,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诗体小说”的独特魅力。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动词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0.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芙蓉,她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下迄当今文坛新作,不管是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荷花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深深地积淀于民族艺术文化心理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随时都可能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人眼里,荷花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既是“物之美者”,又是典雅高贵的象征。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作者内质高洁之美,并以此突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宋代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填…  相似文献   

11.
听一名教师上《荷塘月色》,为了“活摹”出荷塘月色之美,让学生感受文章意境之美,这位教师把文中有关写景部分全部化为画面,一会儿荷花,一会儿杨  相似文献   

12.
《荷花淀》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是一部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将革命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层次研读孙犁的《荷花淀》,寻觅《荷花淀》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探析这篇诗化小说诞生的文化动力依据——孙犁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感知孙犁思想深处那悠扬的传统神韵:以儒家情怀关注国难,以和谐之道反映现实生活,以浪漫的笔触书写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荷花淀》以残酷的年代为背景,通篇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分析:《荷花淀》以残酷的年代为背景,通篇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8.
著名汉学家艾兰先生站在反西方文化中心的立场上,强调从中国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解读中国的文献资料。她认为中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多是从具体意象入手,因此,她重点以《道德经》中的材料为据,旁及其他诸子,解读中国的“水”意象,认为“水”意象是“道”的本喻,中国人从“水”的特性中感悟出“道”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她从异于传统西方与东方解读“道”的角度诠释了道家之“道”。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快乐     
教师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求知的快乐、爱的快乐和游戏的快乐。求知、爱和游戏三者一起构成教师的幸福感的源头。求知的快乐人的快乐有三大源头,求知并由此而智慧是人类的快乐源之一。“求知的快乐”在《论语》中成为一个基本主题。最初阅读《论语》时我一直疑惑,《论语》的开篇何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阅读全书之后,忽然有一天豁然贯通,发现《论语》全篇尽在提倡一种“快乐生活”(或“幸福生活”)的实践智慧。有人由此称东方文化是典型的“乐感文化”,区别于日本的“耻感文化”和西方的“罪感文化”。《论语》所有…  相似文献   

20.
<正>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荷花淀》是该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荷花淀派”的特色是“诗情画意之美”[1]。选入《荷花淀》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在“学习提示”中也说:“《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诗情画意之美”既是“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上的一致追求,也是读者对《荷花淀》的一致印象。问题在于,这种诗情画意是如何与抗战的烽烟融合而不令人有割裂之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