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峨嵋武术中峨嵋枪法的历史渊源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嵋武术中的峨嵋枪法是有专门武学史书记载的,具有峨嵋武术独特风格的,自成体系的,在中国武术器械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武术器械之法.本文通过对峨嵋枪法的历史记载,枪法起源.枪法特点,以及在中国武术枪法史上的历史地位的全面考证,使我们对峨嵋派武术的最有代表性的武术器械之法-峨嵋枪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刘连洋 《精武》2006,(8):1-1,4
宋太祖长拳,又称太祖拳、太祖长拳。相传是我国宋朝时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并以他的庙号“宋太祖”为拳名的古武术。此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武术史上有史可考、有典可察且迄今为止仍然流存于世的古老武术流派之一。可以说,宋太祖长拳是数千年来中国古武术文化的缩影,它承接了数千年的古武术精华,见证了自宋代之后历代武术发展的演变。所以考证、研究宋太祖长拳对于武术史及传统武术的研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邺都文化为视角 ,论述了自曹操建都邺城以来各朝代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事与多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及撞击 ,试图廓清当前武术研究中对邺都历史上产生的有影响的武术活动发生地望、时代和人物习武经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之重现邺都武术文化多姿多彩的那段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器械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承载与演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武术器械的社会功能不断转变,正是因为不断地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以至其从古至今历久不衰,在现代社会中承载着武术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中暗器的概念、历史发展脉络、特点与功能、内容与分类以及相关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暗器已成为中国冷兵器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内容繁杂的暗器种类极大地丰富了武术器械体系,弥足了常规兵器的不足,大大提升了武术器械的使用空间、打击范围以及杀伤效果.由暗器演绎出的相关文化,尤其是武侠暗器文化在小说家们的生花妙笔下更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其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此拳法风格独特,技击性强,内容丰富,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拳术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支优秀拳种。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独特之处、发展以及健身性进行研究,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人类学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以专项思维的战略角度对我国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武术学校、社会武术、影视武术、段位制等方面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辩证性阐释.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与其他文化一样,是一个随社会进步而不断演变、不断向多元发展的动态文化体系,在人类未来的生命文化时代里,武术前景看好,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读,从文化视角对武术的概念、武术多样化的历史形成及武术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武术多样化的形成,武术的发展只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从文化发展视角探究武术发展的方式和规律是武术的文化特性赋予的科学选择,并提出了"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回应现代化的挑战,科学对待武术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文化思想上的选择、在当前体育文化发展的多元背景下从多层次多元方向发展"的武术发展之路,以供武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代武术理论史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年中华武学史上,明代武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成就,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各种武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依据史学资料,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的特殊性明代的武术流派、套路、拳种、器械以及整个武术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革新,运用文献法、历史法等第明代二十余篇武术著作进行相应概述,其中主要依照武术著作的社会影响力、武学理论深度、社会价值等进行了选择性的探析和研究,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的史料参考依据,以促进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枪是中国武术当中主要的长器械之一,富有“百兵之王”的盛誉,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格斗兵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枪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进程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从商周、先秦战国时代的殳、戈、戟、矛到枪的形成,从唐代到宋、明、清各时期枪的形制、特点、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唐代以后枪术的发展与演变,从“兵枪”到“游枪”、从军事用途的减弱到民间社会的盛行等进行介绍,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枪“从无到有”、“从有到丰”的脉络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区武术锻炼具有教育性和高校武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以高校武术教育和社区武术锻炼的互动发展为主线,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客观上分析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已经具备了互动发展的必要性,目标的一致性,条件的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探析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苏光 《搏击·武术科学》2011,8(9):30-32,112
北宋时期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处在一个冷、热兵器交替使用的开始阶段,在研究北宋军队兵器之前,先深入了解北宋之前各朝代军队作战兵器的发展,以正确认识北宋军队兵器发展历史。解读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北宋军队中的新生武器——火器的应用,以及北宋时期统治者对军队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从而解读此时期军队中兵器的发展,对以后军队兵器装备和武术器械的发展进程的影响,我们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兵器在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是否依然具有使用价值并继续发挥其作用,是否依然对现代化的军队武器装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6.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奥运战略"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平台,促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但同时应注意,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的模仿,自身文化个性遭到削弱,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在其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在历史伟人效应的影响下,武术经历了一个形成、繁荣、衰落、再繁荣、再衰落等起起落落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开创了它的辉煌时期,同时不可避免地也经历了它的低谷时期。文章通过对历史各朝代代表人物,以及他们所在朝代的背景研究分析,来阐述这些伟人效应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峨嵋武术是“峨嵋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峨嵋文化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太极齐名,在武术大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峨嵋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润下而成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今天,如何构建峨嵋武术文化,怎样看待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上关于特色文化的构建、现今峨嵋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语言的弊病、武术氛围的制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