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述了“精细农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及其技术思想的内涵,阐明了随着农业生物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及工程装备技术的发展,“精细农业”必将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技术提升等均为粮食增产增效作出了贡献。在当前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局势下,大水大肥等依靠农用物资投入提升粮食产量的增长效应已进入平台期,持续增产的空间有限。在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数字经济与农业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将是我国粮食增产增效的新增长点。围绕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针对从整地到粮食入库的全过程,文章提出了智慧农业的“九步法”,即“两精”“三变”“三减”“一用”,并分别阐述了每个环节的内涵、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对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的作用。最后,针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就大数据的获取、标准化、应用和安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俊杰  陈胜明 《软科学》1993,7(3):62-64
<正>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它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农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土地,再一个是物质技术投入。近几年来,在我国粮食生产上连续出现“双减”(粮食播种面积缩减和单产总产下降),“两个担心”(一是担心粮食减产太多,二是担心粮食库存量有减无增),而以下不容忽视的潜在危险,也是目前  相似文献   

4.
精细农业技术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有检测系统、计算计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农作物生产和畜牧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作物和畜牧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精细农业”技术的构成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解释了“精细农业”的定义及其在国外应用的情况;以及我们国家要发展精细农业还需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精细农业的定义,对当前国内外“精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情况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临沧地区位于云南西南部。区内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500米,海拔高差达3000米,立体气候明显,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5%,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长期以来,全区农技推广工作在提高粮食产品、数量的思想指导下,把粮食增长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九五”末,基本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  相似文献   

8.
2012年终于来了。回顾2011年,对中国农业来说,最鲜明的标签是——这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第八个丰收之年。“八连增”的背后首先是老天爷照顾,其次是农民的辛劳,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在粮食生产政策的给力!  相似文献   

9.
节水增粮行动是国家针对东北地区粮食增产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并经过几年实践,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有序的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节水增粮的内涵入手,简单阐述了这一行动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329-336,321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对粮食刚性需求量较大的现实,粮食安全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两大刚性约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系统阐述了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为从根本上缓解农业水土资源不足,从耕地和农业水资源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即在耕地资源方面,要在适度发展耕地后备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现有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保护;在农业水资源方面,应结合农业水循环的特点,从“开源”上重视径流和非径流性水资源,在“节流”上加强农业耗水管理的根本策略;最后围绕农业水资源动态转化的中心环节——土壤水资源的循环特性,结合土壤水资源的消耗效率,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11(6):391-394
我国东南红壤岗丘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长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优势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滞后。考察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粮食增产,抓好现有耕地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建设,建立“红壤改良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岸带农业进入农垦阶段后,建立新型的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经济作物是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早已被先人所认可,草地建设与之相提并论,还有待于从认识付诸实践,进而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达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生态平衡。中国工程院卢良恕副院长最早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新概念,打破了传统农业观,为把农牧业结构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改制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草业生产不仅关  相似文献   

13.
大约距今4 000年前,周部族首领公刘带领族人移居至戎狄(今甘肃庆阳),开垦荒地,豢养家畜,繁衍生息。我国农耕文化在此衍发孕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耕—牛”模式,成为全中国的农耕滥觞。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特定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曾经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当地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无法应对迅速发展的人口经济压力。“耕—牛”农业难以为继,周祖的农耕文化根基发生悄然动摇,耕地农业正在一步步向现代草地农业过渡。庆阳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周祖时期农业文化的历史回归,更是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信息》2003,(24):42-43
定义: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其科学基础是“微生物学”,技术主体是“生物工程”,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由于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从事劳动生产,其产品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有益于人和动物健康的高度安全食品,所以“白色农业”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5.
张英 《华夏星火》2005,(3):30-30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又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先行,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和富裕,就没有全省的崛起和繁荣.天长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6.3亿kg,比2003年增长71.2%,油料总产已达6.8万吨,增长23.5%。“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提高天长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增加农业后劲,把安徽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呈现东北、华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较高,而西北、西南及南部地区较低的分布态势。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1-2011年的粮食生产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空间区位异质性、外溢性和扩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并且资本投入对技术效率的空间扩散影响显著,随着资本、技术的外溢性等影响,粮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日益突出。针对该问题要着力加强西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加快该类地区的农业技术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尽管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为世界1/ 3,淡水为1/ 4),农业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确立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又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 5,满足国内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上,中国政府又确立了“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政策方针。 1996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粮食丰收,加上粮食净进口,出现了粮食及所有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  相似文献   

18.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988年1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9.
四川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水资源也较为丰富,但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差异和年际之间变化大,旱情发生频繁,加之机电提灌能力有限,河水利用率不高,一般干旱年全省受害面积1000—1500万亩,损失粮食10—15亿公斤,严重制约了四川农业的发展,推广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对四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