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文 《湖北教育》2004,(14):56-56
省网中心e21网站自2001年试开通运行以来,点击率不断上升。在2003年招生期间,日点击量最高达1800万次。据美国一家公司评估测定,e21网站已进入全球6327位,位列中国教育网站的第四位,省级教育网站第一位。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步人快车道。到2003年底,基本建成了  相似文献   

2.
经省新闻出版局核定,由省教育厅主管、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力、我省教育系统首家网络多媒体电子杂志——《教育信息化》(双月刊)在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上网开刊。 《教育信息化》多媒体电子杂志拟定为省教育学会教育  相似文献   

3.
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是湖北教育的门户网站,它建设的目的是整合湖北省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全省的共享;建设五年多来,该网站对湖北省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介绍了该网站的工作思路、管理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19—20日,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在武昌召开了市州教育网络中心负责人会议。 省教育厅厅长助理杨震就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讲话。 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夏扬福通报了全省200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2003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28日,湖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湖北省电教馆和湖北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面的E21网站筹建办三个单位重新资源组合,建立了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和湖北省电教中心。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的职能,一是事业统计数据处理;二是事业统计分析;三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包括远程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四是信息资源建设,E21网站和中文网站;五是主干网络的建设;六是教育资源的发行,包括教育软件,电子出版物、录音音像带、光盘等等一系列的文字资  相似文献   

6.
杨震 《湖北教育》2003,(8):48-48
2003年元月,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市州教育网络中心负责人会议,会议以加强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促进资源应用与网络应用,构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综合效益为主题和内容,省教育厅厅长助理场震及部分相关处室负责人就教育信息化工作发表了讲话。根据录音,现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7.
湖北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将着手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网站群建设。湖北省学科教学网站群建设采取课题管理的机制和策略,以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和各市、县主节点为枢纽,面向学科,面向课堂,面向教师,面向学生,有效地组织、整合湖北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为会计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会计专业考生选择网上辅导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作为2003年度新浪十大网络远程教育机构、中关村最具发展潜力十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Alexa全球网站排名1373位(国内教育网站之首)的中华会计网校(www.chinaacc.com),仅2003年一年的招生人数就超过了10万,培训规模和影响超过了任何一家面授机构,使远程教育首次获得了比传统面授教育更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元月的丹江口市26所学校从宽带网上接收到www.djk.e21.edu.cn发布的教育信息时,标志着湖北省首家县(市)级教育信息网正式开通。丹江口市作为鄂西北地区的山区县市,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科教兴市之路,曾荣获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光荣称号。今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丹江口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首批投资600万建设项目学校26个。计划分批总投资1500万元,实现"校校通"。为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开辟了县级网络教学先河。丹江口教育信息网的开通为丹江口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使教学实现了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湖北教育信息网(www.e21.edu.cn)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该省教育、教学改革,吸收网站建设新思路、新技术,按照更准确的需求定位、更完善的分类体系、更丰富的教育资讯、更人性的教育服务的改版宗旨,湖北教育信息网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分网站内容进行了全面改版工作。改版初期,网站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及规划,依照教育规律与用户需求,与学科专家共同制订改版方向和原则,以保证湖北教育信息网在该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此次改版的主导思想体现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资讯,建设更好的互动交 …  相似文献   

11.
基于ASP技术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教学网站功能及构建原理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采用了基于ASP技术组建教学网站的基本框架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TLS系统,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信息化的步伐。我园于2003年9月底投资3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学资源的应用需求日益旺盛,为满足此需求,从教师个体到学校、区县教育,乃至市、省、国家级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开始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工作,课件、资源库、主题网站、网络课程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2月20日至22日,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在上海嘉定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办,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郑增仪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上海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也作了精彩的报告。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桑新民、蒋鸣和、祝智庭、黎加厚、陈丽等多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100多位,他们均为来自网络教育教学前沿的教师和教研员。本次会议除专家报告设和网络主题探究开展了研讨。教育专题网站建…  相似文献   

15.
正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关键,人人通是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教育部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三通两平台"成为建立现代教育信息化体系的主题词。2013年上半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3年间,石家庄市教育城域网已有2300余所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校校通";全市50%以上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全市建有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和网上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 1.e—Learning的发展及其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ICT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全球e—Learning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全球e—Learning发展经历了清晰的发展阶段。以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例,1996年,美国制定了《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科技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关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旌建设。2000年1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组织各界对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新一轮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发布了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  相似文献   

17.
在2003年8月13日至15日北京普教年会上,锐捷网络(原实达网络)全面展示了包括STAR-S6800核心路由交换机系列、STAR-S35系列千兆智能多层交换机、STAR-S21系列千兆智能交换机、STAR-R26系列模块化路由、RG系列无限局域网等网络产品。同时在会上作了“锐捷网络MEDIA解决方案倾力服务北京教育信息化”主题报  相似文献   

18.
茹斌涛 《考试周刊》2007,(33):93-94
21世纪是信息化、"e网"化的社会。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开始由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课堂教学向"屏幕"教学,由"讲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探索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子.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推进我市“教育e时代”工程的纵深发展,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学校的申报工作。经审核,确定了广东广雅中学等20所学校为第一批广州“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学校,并于2006年12月22日在广州大厦召开了第一批“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学校建设动员会议,正式启动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虹口区教育信息化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1999年的校校通工程,2003年的网络课程建设,2006年的数字电视平移工程,2009年的信息化走廊建设,这些都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多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可以简要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形成了区域内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包括教师培训平台、教研互动和网络课程平台等,经过数年的建设,积累了部分网络课程资源和共享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