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余楚娴 《出版参考》2005,(8X):40-40
近来被喻为海外华人一朵奇葩的大众集团,将于2006年在华文图书市场的第四块版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大展拳脚,承办“海外华文书市”,势必在华文图书市场掀起一波热潮,引爆无限商机,成为瞩目焦点所在。六地书业业者将聚集一堂共襄盛举,共同为华文图书闯出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范军 《中国编辑》2003,(1):72-73
随着海峡两岸先后加入WTO,华文出版如何面对世界挑战的问题更显突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是海峡两岸三地出版界同人的共同心愿。但是,“世界”在哪里,“世界”是否欢迎你、需要你,如何走向“世界”?这些都是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的文化资源有着多样性,书籍则是软实力运用的一种方式。本文选择“华文出版”这一特殊出版形式,对华文出版之于华文软实力的现状、华文出版的目标受众、华文出版内容、华文出版渠道的国际化,以及华文出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月箫 《图书馆杂志》2005,24(4):95-96
从“侨民文学”的淡出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称呼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视野,这一变化见证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形态和内容上的成熟。作为华文文学百花园中的新秀,它们以独特的视域和新颖的体悟获得了众多关注。占远清先生新近出版的学术随笔集《海外来风》(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l版),以其特有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风貌。读来如临窗观海,凭海临风,不觉华文文坛云蒸霞蔚,景象万千。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文报刊产生于19世纪中叶,在初创时期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基督教教义、提供华侨消息等。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华文报刊的政治特点鲜明,成为各派政治势力在美国的舆论阵地。20世纪70年代至今华文报刊的发展则在“政治淡化”的影响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章拟就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发展演变做一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安辑 《出版参考》2007,(5X):30-30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大众书局位于牛车水前大华戏院的华文旗舰店——大众大华于近日结束营业。因此业界开始猜测,大众书局是否会改变其长期以来销售华文图书的经营理念?大众集团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周曾锷否认了此种猜测,他说:“大众大华自2003年开业以来,积极推广华文阅读,努力为读者打造华文阅读平台。但由于大众大华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变,并不如当初预期的好,生意及消费群因而不如人意,长久下去不是办法,最终只好做出结业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钦鸿先生就是一位固志不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和东南亚华文文学专家。他有计划地把两者的研究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近年来,他倾情关注的重点仍在新马华文学上。他从新马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入手,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他认为,“新马华文学  相似文献   

9.
9月21日,第十三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在台北圆山饭店开幕,本次会议以华文出版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扮演的角色为主题,两岸四地代表三十余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代表大陆代表团第一个发言,他发言题目是:“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看大陆华文出版市场趋势”,他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进展,并就今年的国民阅读调查中对22大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规模、市场偏好和市场预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之后他还介绍了大陆杂志和电子书的阅读现状和市场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开尘 《出版参考》2005,(3S):32-32
在刚刚结束的台北书展上,两岸三地业者以“华文出版的现状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未来的华文出版。他们从各地的出版现象和出现的问题,谈到跨界合作的可能,并提出了共创华文出版新未来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缪立平 《出版参考》2005,(1X):11-12
北京图书订货会从去年开始邀请海外华文书店直接进行采购,这也是总署鼓励出版业“走出去”的一个有力措施,华文图书如何走向世界成为整个华文书业所关注的问题。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由订货会组委会主办的海外代表座谈会更是以“华文图书如何走向世界”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出席会议的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版协常务副主席陈为江、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发行司司长刘波、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王化鹏等领导及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外华文业者代表。会议由刘波司长主持。  相似文献   

12.
“出版之门”网站是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辖下三联书店(香港)于2001年7月创办的出版专业信息网站,每天报道世界各地出版新闻,每周发放主要华文地区畅销书榜,并出版一份(《新闻速递》电子日报。该网站提供查阅的信息丰富全面,更新及时.是中文出版从业者了解华文出版业的一扇窗口。“出版之门”网站定位于“面向全世界的中文出版专业网站”,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及丰富的资源储备,对于开阔中文出版者的视野,实施中文出版“走出去”战略,提高中文出版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中杰 《今传媒》2012,(11):46-47
泰国华文报业历史悠久。他们经过了一种复兴衰弱的循环。以前华文报业由于与泰国政府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不相同而受到限制,存在于衰弱的时代。根据考察发现,今天泰国华文报业再次存在于衰弱时代,主要因为发行量极大减少、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读者需求、以及人才缺失。  相似文献   

14.
欧洲华文媒体比起美国、东南亚的华文媒体可以说是“小弟弟”,它们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些“小弟弟”的成长速度可不慢.也许因为年轻.也许因为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人员构成的独特性.在全世界华文媒体——这些开在海外的烂漫山花.已经独领风骚.香气袭人。  相似文献   

15.
马嘉 《当代传播》2005,(6):46-48
办报理念直接影响着报刊特色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华文报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标榜“言论中立”的办报理念和“以商养报”的经营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文报纸的发展,但其中的负面影响应予以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10日-19日,“首届海外华文书市”将在新加坡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此举立即得到华文业界的响应,仅大陆报名已超过百人。相信,六地书业业者聚集狮城共襄盏举,将推动华文图书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是此次书市的发起者、推动者。首届海外华文书市的举办,更是得益于大众集团庞大的网络以及对华文图书市场的透悉。在首届海外华文书市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本刊采访了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的执行董事黄娴女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柯卓英 《青年记者》2016,(23):34-35
《欧洲时报》创刊于1983年,中文网站于2009年4月1日完成升级改版.《欧洲时报》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辟“华文教育”“华文园地”栏目,专设诗词鉴赏,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古典诗词在当代欧洲的传播.本文以《欧洲时报》为例来探讨古典诗词在当代欧洲的传播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曾有这样的一句名言:“海水所到之地,必有华人。华人聚居之地,必有中华文化的滋长、茁壮。”此话不假。当我来到华人占当地总人口(约400万)70%左右的东南亚小岛国新加坡时,也就无须担心看不到华文报纸了。在新加坡出版发行的10家报纸中,华文报就有4家之多。它们是:《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星期五周报》。这些华文报章,对于在读者中传播、培养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以及成为人民与政府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华文报,办得活泼、有生气。它们每天向广大读者提供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两年一度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第六届)在重庆召开.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传媒",来自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华文媒体老总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5,(10):25-25
9月11日至12日,由中新社和武汉市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武汉召开。这次论坛,既是全球华文传媒的盛会,也是华文传媒比拼策划与采编实力的竞技场。在这次“新闻大战”中,承担主要报道任务的湖北日报武汉新闻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部门和单位,克服诸多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全球华文传媒代表面前,有力地发出了湖北日报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