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第13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隆重举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杂技节目齐聚武汉杂技厅,用更新、更高、更美、更实在的表达,让广大江城市民观赏到饕餮文化盛宴。在本届杂技艺术节上,地面杂技、空中杂技、魔术、滑稽、驯兽五个门类的节目,有技巧、有难度、有亮点、有特色,代表了当今世界杂技艺术的最新发展成就。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国际杂技论坛,研究探讨"杂技艺术的时代表达";举办了"夏菊花艺术成就展",回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大国,拥有多样的艺术门类,杂技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杂技也从曾经的"撂地"表演逐渐形成为一门舞台艺术。杂技为何能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表演艺术?是因为它一直以独特的令人赞叹的惊险以及超乎寻常的精湛技艺所带给观众视听的双重震撼吗?在我看来,杂技艺术的经久不衰中存在着人们对"美"的认同与追求。美,是人们对任何事物欣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之  相似文献   

3.
<正>杂技是一门跨越文化、语言和媒介的独特艺术。大胆创新的技巧和表演,动静之间的相互交织、转换,通过历练、表达,带着超越极限的决心,检验着表演者的创造与追求、智慧与力量、感知与领悟,诠释出一幅幅强者之美、奋发之美、生命活力之美的绚丽画卷。杂技要美,就要给人以健康、愉快、轻松、巧妙的感觉,不仅需要速度与激情的流动美、姿态与力量的雕塑感,还要有鲜活的演绎和昂扬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杂技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前,杂技的创新问题引起了杂技艺术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笔者认为提高杂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应该引起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的重视,并深入研究,以便使杂技艺术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濮阳是"中国杂技之乡",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的杂技著称于世。濮阳杂技与中国功夫属性相通,都是力与美的展示,智与美的结合,更是艺与美的奇构。长期以来,承载文化内涵、凸显民族精神的中国杂技风靡世界,把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奉献给世界人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勇当排头兵,一直是中国杂技艺术的最大亮  相似文献   

6.
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杂技这一植根于民间,用肢体语言传递力量与美的古老艺术,在吴桥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成长,历经几千年历史风雨的打磨和洗礼,历久弥新,并积淀了极为丰厚的杂技文化和催人奋进的杂技  相似文献   

7.
正杂技因为有追求人体极限的特殊要求,一直被认为更能表现民族精神、人文情怀。在杂技艺术的发展中,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创新。在杂技艺术创新中要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灵感,产生创意,然后运用道具、灯光及现代舞台科技,呈现一个个完美的杂技新作品。基于如此认识,笔者产生了将人文情怀与杂技艺术创新相结合,人文情怀需要靠艺术形式体现出来,艺术  相似文献   

8.
有生命的杂技艺术,不仅仅要传递给观众兴奋紧张、轻松悠然、惊险刺激等不同的情绪,更要让观众感受到这门独具一格的艺术有文化的魅力。如果说满台奇炫梦幻的高科技手段是杂技艺术的鲜丽外衣,那么,让其力与美和谐相融的文化内涵,就是杂技艺术的灵魂。这也正是杂技编导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对于编导而言,熟悉杂技和编导技法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借助独特的理解能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精彩的杂技作品。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杂技与魔术》2011,(5):48-48,47
杂技是一种以表演各种技巧为主的表演艺术,据考证,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具雏形,兴盛于汉唐艺术盛世,宋代逐步走向民间。作为古老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杂技艺术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杂技一直以“惊、奇、险”的艺术特性、“新、难、美”的审美追求傲然于舞台艺术之林,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作自觉,在杂技剧的更迭发展中实现了“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的艺术新生。回溯发展轨迹,梳理艺术风貌,中国杂技历经追求“技”的最大化的杂技技巧、杂技节目,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些具有主题、带有情节、营造意境的“情境杂技”,后在此基础上于90年代涌现出一批由独立的杂技节目串联为整体故事的杂技主题晚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项群训练理论和作品理论为基础,从体育学和法学两个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研究认为:身体动作、创新性和艺术性构成了项群训练理论和作品理论的逻辑连接点;难美项群竞技体育项目符合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要件,具有可作品性,其中,舞蹈型难美项群竞技体育项目和杂技型难美项群竞技体育项目可分别归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中的舞蹈作品和杂技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40年,中国杂技在对舞台造型"美"的追寻中进行着杂技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率先而动并经受考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探寻"蓝海",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息,创造了杂技事业的辉煌。其间,创作观念的革新、审美风格的变化、作品形态的更迭,始终追踪时代、文化的变迁,与之交融、碰撞,描画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杂技 魅力无穷的艺术 高、难、美、险 不断向人类的极限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杂技剧《化·蝶》由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创排,是中国杂技剧在舞台艺术美学视野、美学高度和深度上的重要尝试,代表着杂技剧艺术互融的发展导向。一、故事题材展现传统美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杂技团创作的情境杂技剧《一品一三绝》通过十三个杂技绝活将中西文化元素、现代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突出了中华文化文墨之彩,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浩瀚和博大精深。序言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才逐渐与美联系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人们对艺术的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6.
杂技表演服装属于舞台表演服装中的一种,既有其他表演类服装的共性,又不同于单纯的表演性服装,具有贴体又方便运动的特点,演员能够通过具有特色的表演服装来加以修饰,能够更好地展现高超的技艺。杂技表演服装的面料,吸收泳装、体操装、运动装的弹性特点,能够完成身体各部位的造型和肢体夸张性的动作。杂技表演服装的设计广泛吸收了戏剧、舞蹈、魔术、武术、体操等其他艺术的特点,更具有观赏性,更能适应演员在舞台上的优美动作表现,更能够通过服装的修饰衬托出演员的动作美,形象美,使整个舞台融为一体,使观众真正享受到杂技艺术的美感。一、杂技服装的设计特点。杂技表演服装是塑造杂技演员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能够体现演员所演节目的主题和内涵,能够弥补舞台和道具上的不足,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加圆润完美;要能够通过服装、音响、灯光、舞台布景等的完美结合,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享受杂技艺术的技巧之美、动作之美;能够反映不同杂技节目的人物特点。杂技服装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特点。一套设计成功的杂技表演服装应该能够突出杂技节目的特点和动作特性,能够烘托起表演气氛,使表演效果达到最高峰,使观众真正观赏到杂技的精、险、难、美。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办。本届艺术节上,杂技剧首次被大规模纳入展演,成为真正的"重头戏"。这一全新举措与近年来全国杂技剧创作的发展态势相呼应,传递出国家对杂技剧的肯定和重视。杂技剧是当代杂技人的创新,是进入新世纪后诞生的全新艺术样式。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与全国杂技同仁共同见证了杂技剧的最新发展成果,在此将对中国杂技剧的观察与思考作以分享。  相似文献   

18.
杂技艺术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一,是力与美、技与艺的完美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的民族性显得尤为重要,杂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杂技人才的培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前国内的杂技教育仍然处于口传心授的原始教学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如今我国的杂技教育基本分为"团代班"、艺术学校杂技专业、国有杂技学校、民办杂技学校四类杂技教育方式;另外在去年,北京杂技学校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建立起杂技高等教育学制。但从我国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来看,杂技教育仍然是比较落后的。笔者认为,发展杂技教育,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杂技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合并  相似文献   

20.
杂技中的丑角美有着独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欣赏价值,其技巧动作和幽默表演能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滑稽美的表现形态及特征就是丑角演员在客观生活中摄取题材,运用自己的独特技巧进行艺术加工来充分制造笑料,这种笑的艺术使欣赏者增长聪明才智,陶冶性情,在欢笑中感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