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潜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3.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三次出现的句子是: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关于“外人”一词的释义,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认为:三个“外人”意义相同,都是指“桃花源以外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7.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8.
一、“桃源”有异议晋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的社会: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封闭!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妄时! “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保  相似文献   

9.
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样注释,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际上又在宽泛笼统的基础之上把课文中的三处“外人”划上了等号。其实,文中的三处“外人”——“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深层次看来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处:“悉如外人”是作者站在渔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渔人在“林尽水源”的地方,从山口进去所看到的那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渔人从未见过的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保留了秦代的习惯,因此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渔人”来说好  相似文献   

10.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外人”注释质疑安庆二中彭凤华课文注释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中的“外人”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以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一间隔就是五六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出现三次。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是什么意思,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吴奔星、心海《“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各有所指,“悉如外人”的“外人”,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秦时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指“和渔人同朝代的人”,而只有这个“外人”才能译为“外边的人。”第二种意见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1期孙玄常文章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意思一样,都是指“桃花源外边的人”。  相似文献   

13.
<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粗疏读来,仿佛平浅如话,略无凝滞;若涵咏再三,便觉疑义丛生,殊不易解。本文先拈出向来不为人们注意的“外人”一词,与喜好陶公诗文的朋友商讨,希望会得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外人”一词在《桃花源记》中凡出现三次。按其先后次序,一为武陵渔人乍见桃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二为桃源中人自述来历,谓其祖先“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为武陵渔人辞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共有气处提到“外人”: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人教版教材中对“外人”的注释,在第1句中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教学中,学生认为这种注解,在第2、3句中,是正确的。但对第l句,则有不妥。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16.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用到“外人”的地方有三处: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的含义均不一样,这种毫无区别的译文和解释是不确切的。打渔人进桃花源,看到的是为“避秦时乱进入桃花源并且“衣裳无新制”的秦时人的后裔,作为晋时人的打鱼人,看到的是与自己的时代衣着打扮很不一样的一些人,因此,在打鱼人眼中,这些衣着和自己很不同的桃花源人完全像是另外一个国度里的人。因此,“悉如外人”可译为…  相似文献   

18.
对于《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有过不少文章提出过质疑:既然文章中说桃花源中的人们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而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他们的衣着怎么可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模一样呢?这是作者的失误吗?  相似文献   

19.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