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粗疏读来,仿佛平浅如话,略无凝滞;若涵咏再三,便觉疑义丛生,殊不易解。本文先拈出向来不为人们注意的“外人”一词,与喜好陶公诗文的朋友商讨,希望会得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外人”一词在《桃花源记》中凡出现三次。按其先后次序,一为武陵渔人乍见桃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二为桃源中人自述来历,谓其祖先“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为武陵渔人辞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4.
“外人”解     
在《桃花源记》这篇仅仅三百二十个字的短文中,“外人”一词出现了三次。以前,在学习本文时,不外是外人者,外边人也;说的详细点,亦不过说是:外人者,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天长日久,习而不察。究竟如何解释才是正确的呢?现试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出现三次。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是什么意思,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吴奔星、心海《“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各有所指,“悉如外人”的“外人”,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秦时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指“和渔人同朝代的人”,而只有这个“外人”才能译为“外边的人。”第二种意见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1期孙玄常文章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意思一样,都是指“桃花源外边的人”。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一文中,前后共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而课本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可见,课本认为它与下面的两个"外人"同义.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外人"一词意思应与下文两个"外人"的意思有别,它的意思应为"渔人"没有见过的人,即异域之人."而下文的两个"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2002年3月第1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23课是《桃花源记》。学生时代读此文,认为它描述的人间天堂可能是人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从教以来,多次和学生一起陶醉于这神话般的美景中,只缘于作者笔下生花,将“桃源”写得有如仙境,令人神往。最近的教学中,学生却对课文后面的注释提出了新的质疑,让人颇感兴趣。遂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出新解。现择一二,期与同仁相磋,奢望专家赐教。一、学生提出的主要质疑学生的质疑颇有新意,是原来教学中从未出现过的。其质疑主要有二:1.“落英”到底是什么?课文上的注释是:“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学生认为这两种解释中的花貌花状完全不一样,所体现的时间差别也很大,到底解释为哪种花比较合适?2.“外人”到底指什么人?“外人”一词,在课文中共出现三次。那么,这三次出现的“外人”的意思是否完全一致,“外人”到底指何人?以上疑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说纷纭,争执立起。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既有如此兴致,乃欣然与他们一起探讨,大家涉猎资料,查阅典籍,搜索网络,反复比较分析之后,看法渐趋一致。二、“落英”理应为何物?查《辞海》,“落英”一词...  相似文献   

8.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11.
陶潜《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 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第一句中的“外人”,是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因为下文明明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从秦到东晋太元年间约六百年之久,既然一直与外界隔绝,当然“衣  相似文献   

12.
张荣芸 《中国教师》2011,(Z1):79-79
<正>【片段实录】师:在《桃花源记》中,"外人"出现了三次。请同学找到这三处?生:第一次是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生:第二次是在"遂与外人间隔"一句中。生:第三次是在"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师:注释14告诉我们,这三处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注“外人”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就是说,文中三个“外人”,意思一样。若细读课文,就会发现注释欠妥。据三个“外人”出现的语言环境,应该说三个“外人”的内涵和外延,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个“外人”,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桃花源人是“先世避秦时乱”,经汉、魏至晋已是六百余年,世间沧桑变化,可想而知。况且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此时桃花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相似文献   

14.
陶潜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165页注释⑨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外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参考译文"中也均将"外人"翻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 “外人”一词,教材注曰:“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且“下同”。教学至此,总觉有疑,投书于师,乃知自古及今考证者纷纭。然再翻新印课文,注释亦然,我觉有再议之必要。 “悉如外人”之“外人”,是渔人站在现世(晋太元年间)角度观察桃花源中人,两相比较,视其衣着,觉得与现世人穿着打扮不一样,因而产生第一印象——像世外人,赫然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19.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20.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