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和小他者理论揭示了儿童自我意象的虚假性,通过结构语言学和大他者理论揭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空无性。拉康与近代哲学一样都把主体限定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但拉康却解构了这个主体。拉康对主体虚无性的解析具有与佛学相似的效果,都设定了具有本体意蕴的实在界的存在,认为实在界是经验、理性或象征无法达到的。佛学认为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实现对生命本体界的回归,拉康对此则无有说辞。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拉康式主体展开理论反思,一方面阐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改造实质属于反生物学的"主体文化内化"观,另一方面分析拉康语言精神分析学"解构的结构"的理论悖反,从而指出拉康主体性理论主体"缝合"的幻象及其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主体建构的三条思路:从主体的文化寻找来重建交互主体的位置,从主体的语言构造来发现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与作为语言的主体之间的同构关系,从主体的价值立场来论证主体的欲望生产及理性辖域之间的伦理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园 《文教资料》2007,(21):92-94
本文阐述了老庄语言哲学中道、意、言的内涵,并由此探索其语言观的特征,讨论了他们对语言符号认知功能的论断、任意性的揭示、局限性的认识,及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老庄语言理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完成对老庄语言观的价值重建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同他的杂文,讽刺犀利,批判深刻,蕴涵丰富的思想,复杂的精神.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则继承了弗洛伊德学说并重点在语言学层面上大加发扬,拉康将主体的语言分为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话语和分析者话语四种,论述了主体作为社会的存在以及自我的存在的悖论.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话语模式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存在的虚无性,同时也能为洞悉鲁迅小说中的言语行为挑明征兆.  相似文献   

7.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拉康在吸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观点时,一方面颠覆了所指与能指间的关系,使能指(S)占有优先地位,而且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进行根本性的分裂;另一方面拉康把雅各布森在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区分映射在弗洛伊德的"原初过程"之上,从而最终阐明了下意识是如何像语言那样形成特定的结构。由此可知,语言在拉康精神分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下意识是作为在主体进入象征界而付出的代价,为了了解下意识结构不得不借助语言的象征意义;这样,语言就成为独立的系统,能指把主体写入到象征秩序中,形成能指链,但事实上,形成能指链的完整意义在于特定的文化场,这种文化场包含主体与"大他者"的下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对于老庄思想之异同,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则认为庄子仅仅为老子的传承者和注释者;一则认为庄子与老子乃截然不同之派别。此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最终有失偏颇。事实上,庄子确实与老子有诸多共同、共通之处,但庄子又有其独创性,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道之性”、“道之得”、“道之用”、“道之论”四个方面。厘清老庄思想有助于对后人对原典的把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历时性、共时性和本质的层面详细分析了主体形成的阶段和结构,认为主体是一种分裂的匮乏的欲望主体。拉康从主体间性来阐述主体形成的思想,启发我们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他关于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解放性力量的思想,有助于反思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教师严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他关于语言与主体同一的思想,有助于反思孩子“打官腔”可能诱发的“虚假人格”;而他关于主体是欲望主体的思想,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之危害。这些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拉康的思想出发,语言代替理性控制了人际传播的主体.主体间的交流就不再为自身而展开,也不为对方而展开,只为他们所归属的语言系统而展开.在实践中,主体间只有通过象征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这种象征是语言的内部因素能指具有的基本功能.因此,追根究底的说,主体间的交流只为语言能指的象征存在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Lacan)提出的镜像期是指主体未被语言秩序同化的时期,拉康指出主体的成长是经过象征秩序(比如结构、语言、父亲等)地锻造,然后才被异化成被社会接受的人。美国作家塞林格1951年发表的《麦田的守望者》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之一。其主人公霍尔顿处于成人世界与童年世界的交界处,他试图质疑并逃避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利,然而他的质疑同时又成为进入成人话语权利世界的催化剂,标志其镜像期的幻灭。  相似文献   

14.
老庄所谓的巧与世俗之巧不同 ,老庄认为真正的人工创造之巧乃“无为”而致 ,人的工巧无法比拟 ,但人的创造不是不可以体现真巧 ,只要创造主体能体“道” ,通过长期不断的技巧锻炼就能巧夺天工 ,这就是老庄的巧———“大巧” ,是“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全面分析了西方当代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主体认证理论的主要构成,并从著名的镜象阶段入手,揭示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来源与过程;简要说明了主体认证理论中,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语言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艾萨克.迪内森短篇小说《诺德尼的洪水泛滥》的女主人公之一卡吕普索的心理成长过程经历了从象征界的隐形,到想象界自我的确立,再到实在界与母亲的统一。迪内森通过颠倒拉康的"三界"顺序颠覆了拉康式的主体建立过程,并暗示了女性只能回归母亲才能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7.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子》是老、庄以言传"道"的经典之作,然而其中又都有关于"道不可言"的精辟而详尽的论述,在看似矛盾的言、行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具有颠覆性、超越性的独特表达方式———道言。这种无关理性、逻辑、概念的弹性语言解决了在本体上"道"之言语的路绝性难题,而老庄关于道不可言的一系列论述也成为魏晋言意之辨的滥觞,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宋儒熟稔、借鉴佛老学说是儒释道合流这一学术趋向的推动力。胡宏的师承中部分保有儒道相通的气息,但弘儒夙愿又使他不得不站在老庄的对立面,甚至去驳斥老庄学说,这种矛盾之感造成其鞭辟力度的微弱化。胡宏论老庄的"道"、论老庄的"无为"、论老庄的圣人观最能揭橥其误读老庄本义的历史原貌,也有助于探赜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最终对三教合流大背景下儒道之间互生龃龉的学术面向形成关照。  相似文献   

20.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国内外论者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显然,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让拉康挖掘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此外,科耶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解读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则让拉康构建出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正是拉康运用自己登峰造极的嫁接技术,对这五大理论进行融合,才有了其后期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