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2011年2月的一天,山城重庆乍暧还寒。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替老伴去医院拿药。他习惯性地戴着帽子,长长的帽檐几乎遮住了半张脸。 走在路上,没人会在意这个干瘦的老头,更不会有人想到,这是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鲁南 《新闻天地》2007,(1):44-47
2006年10月2日,山东菏泽市某高校干部张学平夫妇远赴新疆,专门探望了叔父的战友薛树勋和他的老伴曲素芬老人。在两家人亲热相聚的宴会上,张学平激动地对薛树勋老人说:“二元钱的债让您还了半个多世纪,在您的身上,晚辈们学到了诚实守信的品质。我们两家要像亲戚一样永远走下去。”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的老领导、老战士李庄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李仁臣同志充满真情实感的《真舍不得你走》,为我们再现了这位令人舍不得的好人和他身上令人舍不得的作风。  相似文献   

4.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5.
连日来,一年迈老人经常穿梭在盘锦市各大交通路口向过往司机要钱。2006年12月28日,盘锦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将这名老人带到救助站。老人自称叫吕忱(化名),今年73岁,老家在葫芦岛建昌。十年前老伴去世后,他独自来盘锦以乞讨为生。记者看到,老人的牙都快掉光了,满头白发,走路蹒跚。  相似文献   

6.
走近位于唐山市路北区河北路街道南一社区王珠老人的家,你会看到,码放整齐的大大小小的纸盒、纸箱,里面全都是被老人称作宝贝的剪报、相册以及各类文史资料.这是他与老伴多年精心积累下来的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7.
土屋隐在大山深处,周围古木参天。土屋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木床、一个灶台、一堆木柴、一铺被褥、一盒火柴、一把刀。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从没有其他人进入到这间土屋,当然更不会动用过这些东西。可是每隔一个月,父亲仍然会领着他的儿子过来,擦一擦桌子和椅子;晒一晒被褥和木柴;磨一磨刀,装走灶台上已经潮湿的火柴并更换一盒新的干燥的火柴。当这一切忙完,父亲就会领着儿子静静地离开。门上挂一把锁,却从来不曾锁上。那锁是为防止野兽们闯进土屋的。它对任何人都不设防。  相似文献   

8.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要说档案的重要性,我这里有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听一听,听完之后重要不重要不用我来说。几年前发生在校档案室的两件事又回到了我的脑海中。2006年12月27日下午,一位老同志由儿子带着来到房山区房山中学,经询问后得知,老人叫宋克显,他和老伴都是房山中学  相似文献   

10.
张期勤  孙建 《军事记者》2002,(12):30-31
今年10月19日,空降兵某师隆重集会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暨黄继光牺牲50周年。这天,当年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地老首长、老同志们汇聚在一起,重温那场惊心动魄、威震中外的战争。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当年最先报道黄继光事迹的该师宣传科新闻干事、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退休党委书记———刘云魁老人来。当我们驱车赶往风景秀丽的东湖磨山刘老家中时,才得知他因病去逝已3个月了。后来,我们从与他一起参加革命同生死共患难的老伴钟敏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以及他本人的事迹材料里,逐渐弄清了他报道黄继光的来龙去脉。这…  相似文献   

11.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我住地附近的公园,一位老人正在晨练。他身板直挺、步伐稳健,绕着园中弯弯的道路,足足地走了三四圈儿。然后就在空场上伸展腰肢,好像仍然不觉得疲劳。待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跟老者搭话:“大爷,您今年高寿啦?”老人听后,迟疑好久才回答,而且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走后,老人跟我说:“这会儿有些年轻人,简直不懂事,见人老是问这问那,不答理不好,答理真的不愿意。”按道理讲,这么问问也没啥,再说这个年轻人还蛮有礼貌,老人何必这么不高兴呢?当时我有点不解。  相似文献   

13.
洪忠炉 《出版史料》2011,(3):113-114
2010年12月8日,我接到一位老同志电话告知一个不幸消息,说许力以同志今晨突发心脏病逝世。当时我的眼泪就突眶而出,谁也没有想到他走得那么仓促。那年10月下旬我和老伴去友谊医院探望过住院的老许,  相似文献   

14.
已经有好多年了,我们所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档案界的老前辈曾三同志年年都要到北京市的档案部门走一走。然而从1988年起,因为年迈体弱,他老人家不能亲临我们中间了,改由我们年年去看望他。我们带去全市档案工作者的问候,带回他的指点和教诲。1990年春节,我们又像往常一样前往寓所拜望,不巧老人住院了。怕影响医生  相似文献   

15.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含着激动的泪水,为我们讲述了他70年前那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革命经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而动容。这位老人就是周健。一位曾经爬雪山,走草地,对党对革命信念无比坚定的老红军。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一头青牛,走在西去的路上。据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老人出西关时,一位叫喜的关令尹认出了他,对老人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大意是您别就这样离开我们,总得留点文字给后人呀!老人不得已,在关上住了一夜,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著作,名曰《道德经》。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远去的背影》为题,回顾了当年送别的巴金等6位老人。其中对费孝通老人用《“行走”一生》作小标题,形象而贴切,恰当而传神。费老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他70高龄之后,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国各地调研。“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费老之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理论功底外,就在于他善于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新鲜营养,而这离不开他永不停息的“走”。“走”是费老学术研究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  相似文献   

18.
九月十三日上午八时半,一辆黑色轿车徐徐驶进了北京市一二九中学.一位头发斑白而又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下车来.他就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三同志.  相似文献   

19.
蔡林杉 《传媒》2019,(2):44-46
被誉为漫威电影之父的斯坦·李走了,走得这么突然,以至于我们在看他客串《毒液》一片的遛狗老人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还以别样的方式存在着。漫威电影是现象级的。有人说斯坦·李就像中国的金庸,《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系列等不一而足,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就像一个着眼青年亚文化的电影生产的老江湖。  相似文献   

20.
姚郝村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瓜坡镇的一个小村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里原有的十几户村民陆续搬迁,村庄渐渐衰落,最终再也没有人居住了。只有两户老人因为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子,隔三差五过来住几天。尽管邻居们都搬走了,水电也都断了,但是老人仍然坚持在这里流连,劈柴挑水、饮泉水、挖野菜、点油灯……生活简单而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