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金  李立景 《青年记者》2006,(15):52-54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是就记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是相对于司法程序是一般证人的作证义务来说的。  相似文献   

2.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就记者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司法程序上一般证人的作证  相似文献   

3.
周冲 《青年记者》2017,(19):77-78
目前在法律层面,关于如何解决媒体为秘密消息源保密的职业道德与公民作证的新闻隐匿问题,一项重要建议就是在中国引入“记者拒证权”(也有的说成“记者隐匿权”),即在诉讼中,出于为秘密消息源保密与保障舆论监督的理由,司法机关不得强迫记者透露相关消息来源.笔者认为,“记者拒证权”的一些技术思路可以借鉴,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记者拒证权”的争议还很大.在我国除了律师法规定“律师不得就其代理案件作证”以外,并没有授予某一职业拒证特权的先例,反倒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均明确规定公民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的拒证特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新闻记者的拒证特权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是空白。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新闻侵权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倘若我们不赋予新闻记者特殊的权利,而要求他们毫无例外地承担作证义务,对新闻机构的正常活动及其所承担  相似文献   

5.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律师对委托人、医生对患者、神职人员对忏悔者等在职务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免于强迫作证的义务。这种对于法院或其他机构传讯或查问消息来源,新闻记者主张具有拒绝透露的权利,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或称为记者的拒证特权。今天,记者和编辑所拒绝透露的内容已经不限  相似文献   

6.
李宣毓 《新闻窗》2011,(3):13-13
由于我国司法对新闻记者拒证特权尚无明确规定,所以对于这一特权的探讨十分必要。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拥有拒证特权,不仅能够保护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言论自由和人身安全,而且能够维护新闻自由存在的必要性,使得新闻记者公正、公平、大胆地对待新闻事件。下面将具体探讨问记者拒证特权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蓓 《新闻世界》2011,(12):184-185
记者拒证权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匿权、秘匿权,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拒证权从本质上来说,是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间冲突的产物。本文以2008年上映的影片《真相至上》为由头,对记者拒证权、赋予记者拒证权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记者拒证权的实现状况作简单梳理,以期记者拒证权在我国能早日确立。  相似文献   

8.
所谓记者保护秘密消息来源的特权,是指新闻记者享有的拒绝任何人,特别是政府机关或司法机关对其提出的要求披露其秘密消息来源及相关新闻采访文件或资料之权利。该特权在美国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渊源。同时,在美国,该特权又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法律形态及实践表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鹏 《中国广播》2016,(2):96-96
广播互动类节目的样态决定了主持人与听众交流过程中的即兴特性。如果在应对方法和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和恰当,对节目和主持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在主持过程中,哪些话不说为好呢? 一、消息来源不可靠的不说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没有了真实就没有了媒体的公信力。主持人编辑整理新闻素材时,务必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无法确定的不可采用。  相似文献   

10.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5,(11):16-16
媒体权力的诱惑、受众市场的压力,在如此难堪的困境中,新闻记的价值观被迫萎缩,该到哪里寻找终极的栖身之地?当记被围攻、暴打至无力还手之际,记丧失的职业尊严又凭借什么去一点点修复?在对于价值的创造和维护上,新闻记的遭遇让人想到了“知识分子”.无疑,知识分子是理念最忠诚的守护和最坚定的信仰.但是,记是知识分子吗?  相似文献   

11.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12.
马缘园 《新闻通讯》2014,(11):30-31
新闻伦理研究是传媒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伦理研究始于美国,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大众传媒对个体认知、社会价值判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的反思,传媒伦理课题尤其是新闻伦理研究在近年再次进入研究视野,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新闻伦理的界定,早在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将新闻伦理学定义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及新闻职业规范之间的含义几乎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13.
一、消息来源: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 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就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优先权与特许权--对新闻特权的比较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特权,指新闻媒体或记者出于为公众服务的需要在职业上享有的超出一般公民的权利.本文结合中外现行法律,对两类新闻特权进行考察,进而对我国新闻法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吴鹏飞 《声屏世界》2003,(10):35-35
豁免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依据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任何一种豁免事由能够有效成立,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对抗性。第二,必须具有客观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中经常采用的豁免事由主要包括:权威消息来源。这一豁免事由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新闻特许权。如果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权威部门的结论或材料进行报道,却损害了他人名誉权,新闻机构可以其消息有权威来源为由而要求免责。在司法实践中,权威消息来源被认为是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16.
陈勇 《新闻记者》2004,(8):28-28
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如果媒体拥有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无穷的麻烦。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发现新闻尤其是有思想深度的新闻,需要记的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从哪里来?应该来自于记的职业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记的思想。可以说,记的思想决定着其对新闻的敏感程度。有的记新闻敏感性强,而有的记新闻敏感性弱,这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于思想的差别,即在于记有没有思想或说有没有思想的深度。有思想深度的记,他对新闻就敏感,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他就能够及时发现,或说在他人眼里不是新闻的新闻,在他的眼里就成为了很好的新闻。同样,在有的记眼里是新闻的新闻,在有思想的记眼里或许就算不上什么新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记者拒证权蕴含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新闻伦理、私法上的民事实体责任与公民意识、公法上的程序义务的矛盾,以及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因此,其只能是相对性权利。记者拒证权在两大法系的适用有共同的原则,即压倒性公共利益的要求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该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得到了基本认同,但在刑事诉讼中受到限制,而主要限制方法是规定适用客体、不适用该权利的犯罪类型及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20.
吴铁鸣  戎融 《今传媒》2014,(7):33-34
新闻伦理规范只有能够切实贯彻到新闻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实践精神是新闻伦理的价值指向,实际上需要我们思考的则是,构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精神的有效途径。所谓的新闻传播伦理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真实性是新闻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也必须应当去遵循的最基本的新闻传播准则。虽然我国目前对这一基本法则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一准则是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一个道德底线。他同时适用于我们传播主体,并用来进行新闻道德判断。或者我们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新闻传播真实性准则是,我们判断新闻传播人道德底线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