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佳煜 《视听》2022,(5):135-137
古往今来,《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这些元素不仅在影视剧中,而且在新媒体平台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自媒体美妆账号"嘉了个玲"制作的《山海经》系列原创视频在网络上受到观众的喜爱.该系列原创视频的主题回归《山海经》作品本身,并通过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展了其传播空间.《山海经》元素在当下的传播需要更加多...  相似文献   

2.
吴君  陈庆婷 《新闻世界》2014,(8):274-275
电影《转山》是传播西藏文化的优秀作品,本文从影视传播的文化符号入手,结合影视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转山》中的西藏文化符号,解读其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转山》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3.
以明丽清新、雅致华贵的唯美古风,手绘100种憨萌可亲的山精海怪,赋予上古异兽神灵以鲜活的形象和灵魂,重建千古奇书《山海经》中玄幻诡谲、宏大广博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4.
影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影视剧《甄嬛传》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影视剧语言特点及翻译,针对影视剧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解构《甄嬛传》的翻译目的和策略,解析异化和归化等翻译策略在影视剧翻译中的应用,以求充分利用西方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东方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解读了《山海经》中人鸟神的形象和文化意蕴,发现这些人鸟神形象代表了古人的图腾文化和信仰,是古人想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王诤 《新闻爱好者》2010,(5):180-181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使影视作品很好地起到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影视服饰是表达影视文化的基本元素,服饰中蕴涵着丰富的服饰文化,使影视服饰亦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本文以2009国庆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中传承出来的中山装文化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中山装的文化内涵,目的是通过剖析影视镜头中传递的文化元素,来体现影视作品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发挥对广大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影视媒介带给人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承担着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文化传播等深度功能。本文试图以纪录片《含泪活着》为例来探析影视传播的深度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蔚 《今传媒》2023,(5):90-93
公安题材影视剧作为公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把握融媒体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凭借形象生动、代入感强、观看渠道多样、符合大众审美等优势,深受观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公安题材影视剧中公安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阐释,总结了公安题材影视剧对公安文化传播的作用,认为公安文化传播应抓住影视剧这一重要传播途径,守正创新,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安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西王母是汉代民众信仰中最重要神祗之一,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史记》、《汉书》等文献可知,从先秦到东汉时期,西王母的形象经历了三重变化,从上古凶神变成为掌握长生不死之药的女神,又变成全能的宗教偶像。通过对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可以管窥汉代神仙信仰的变化过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文化意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效率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影视传播中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笔者以2008年奥运会这一历史性的跨文化传播机遇为例,结合好莱坞影视界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就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跨境传播效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战略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影视文学具有主流媒介所具有的视听兼备、娱乐大众等直观性特点,逐步发展成一种进行意识形态传递的中介,它所呈现的内容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风貌以及民族文化意蕴和形象。本文就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简要探究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时的策略与技巧,以及它作为两国文化沟通的符号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影视的手段宣传中国形象,不仅是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更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的影视海外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我们的影视产业的海外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影视的传播影响到了海外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论述了中国一些在海外传播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和这些问题对中国形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的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我国文化形象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不仅可以优化我国整体的文化形象,还可以给新疆带来直接利益。新疆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如何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凸显新疆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文化传播。本文以新疆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研究对象,找出其有关新疆文化的报道,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新疆电视台是通过怎样的新闻框架来建构新疆文化形象的。研究表明《新疆新闻联播》对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文化创新较为缺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兰凡 《声屏世界》2014,(4):39-39
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形象直接反映了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和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所以重视塑造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修养能力,对于提升媒体的品格和档次,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健康先进的文化至关重要。职业形象塑造 职业形象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包括声音形象、屏幕形象等。高安台目前主打的一档是时政新闻节目《高安新闻》,一档是专题类节目《瑞州大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承的主流层面,民间传承的口头线索从中得到主流传承的书面线索和影视线索的补充和强化。另外,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白蛇传》的近百年传承史具有重要的故事学意义,也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8):89-94
消费视域下,传统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力和主流价值观影响力正逐渐式微,面临着制作模式化、传播碎片化、市场边缘化的危机,但这种危机的出现并未泯灭主旋律影视主流化传播的可能。2016-2017年,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纪录片《长征》均在市场与口碑上取得良好成绩,印证了主旋律影视在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仍具有主流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内容创作与有效传播。本文将从政治逻辑,艺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三个基本维度出发,分析主旋律影视的政治意识话语表达、艺术思想价值塑造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市场痒点、痛点与兴奋点的把握,力求全面分析在消费视域下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郝雨,原名郝一民,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批评专栏作家。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电视》、《电视研究》、《河北学刊》、《上海大学学报》等海内外数十家核心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