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正>陈映真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文艺论争和政治事务的评论家和社会活动者。读其作品,时有和心灵的感叹叩问,时如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其艺术魅力如白先勇所说:"陈映真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有自己的政治信仰,但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忠于自己的创作,我想,文学是大过于政治,超越政治,超越一切。"读其作品,也  相似文献   

3.
"倒挂"现象是近年来书画市场出现的一种不健康模式,对书画艺术发展、艺术家成长及书画市场均有较大影响.运用文献法、统计法、图版分析法,探究了"倒挂"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优秀艺术作品创作难度大,书画作品经济效益日益提高以及受众对艺术家"名气"的过分追求."倒挂"现象作为文化艺术匮乏的体现,在艺术品交易过程中表现为有价无市、高价庸作等不良现象."倒挂"纵然对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难以掩盖其对书画艺术发展的负面影响.修正其带来负面影响首先要从书画家入手,自觉抵制庸俗劣质作品的创作,政府也应建立对艺术家的保障机制,使其免受外界干扰专心创作,这样才能引导书画艺术与书画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的西方流派和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拓展一片新的空间.闽籍作家杨骚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话剧创作的一员,他的创作尤其是早期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较大,充满了唯美主义色彩,使他的剧作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魅力,也扩大了中国文学艺术家的视野,活跃了艺术思想,蕴含着各种文学因素和各种艺术现点的碰撞、交流和渗透,推动了"五四"个性文学的发展,加大了中国与外国文坛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图像与文化、社会、政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与其说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制造"出来的,其中的艺术形象并非艺术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有现实社会依据的,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产物。而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也成为了一个反思社会生活的符号代码。女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从中国的20世纪到21世纪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解放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阶段。女性作为艺术母题,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意识、情感的载体,始终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倾向密切相关。无论是"铁姑娘"还是"超女",不可避免地都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力量的政治对艺术无疑具有支配地位,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文化也成为政治变革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田园诗创作艺术成就最高的人。既是某一领域创作尝试的第一人,又是创作成就最高的人,这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陶诗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识,才能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9.
《鬼谷子》与"赋家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战国纵横家典籍的<鬼谷子>一书,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不仅影响着"士"的精神面貌和说服艺术,而且影响着赋体文学的创作,这种影响在赋体创作中,主要是通过"养志"和"盛气"的内在品质和"分威"、"散势"的结构来实现,而就其实践结果言,也可以从汉赋中,看到"赋家之心"和纵横家的共同、相通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油画创作是西方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传入中国以后,从"艺"与"术"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油画创作,最不容易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迷失艺术家自身的地位和方向,当真正的从"术"的手段达到"艺"的精神的时候,才是艺术之本质,二者切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学界,"失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失语症"相等同的概念,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对"失语"进行仔细的文本细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语境中它至少包含六种涵义,它与时下盛行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身份归属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在非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应引入文体学知识和常规关系模式.精读课中的"读"不仅仅是读懂课文,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还应重视阅读欣赏能力和常规关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感受性阅读”的三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受性阅读是涵盖语言教学中涉及的所有文本的一种根本性的阅读活动,是各种具体阅读的共同基础,在当前语文课改的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在认真探索研究中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简论"儿童读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王财贵和南怀瑾掀起了一场"少年读经运动".大陆的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起而响应,并主持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一场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对于"儿童读经",我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有必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关注"读经"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时尚词汇”(打开google,输入“读经”二字,约有211000条搜索结果)。“读经”也得到了不少学术界人士、媒体的支持,各类读经班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不乏对“读经”的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有学者更斥之为“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读经”、评价“读经”?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读经”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当前,中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淡漠,许多优秀文化典籍逐渐被后代遗忘,国民道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如果你偶尔捧着一本书,不管这本书是正的还是反的,不管你把它当书还是当面包,父母都会觉得你是位文曲星下凡的人.只是你自己还不知道,这是一生中父母给予你在学习上最高的鼓励.  相似文献   

17.
阅读学习的关键是“悟”。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其发展的前面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积累-交流-整合中构建学习网络,其方法可概括为:三时段积累,五板块拓展,两结合提高。  相似文献   

18.
解读"嘉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嘉绒”是历史上藏族内部的地理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嘉绒”一词的含义及其地理区域范围,学术界均存在多种不同的论点。本文在全面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难在哪里,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观点,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