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们对中国新文学史作一番匆匆的巡礼时,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触目且不争的事实--那些在文学史上最具才华、最有贡献、最负盛名的作家,均属游离于传统主流文化和当时主流政治之外的"边缘人物".他们正是以其边缘的处境、边缘的立场、边缘的视角和边缘的价值,完成了进入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张爱玲为例,试图阐明"边缘化"与文学成就乃至文化成就的因果关系及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昭通文化本已具备一定底蕴,然后作为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则成为云南主流文化的边缘.但朱提——昭通相对于古代中原、现代云南的边缘地位,并未导致其惟“中心”马首是瞻的边缘定位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边缘文化作为,而是在诸多人文领域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诸如政治上的“北主南宰”、军事上的“以土抗流”、民俗上的“淮橘为枳”、学术上的“国语强势”、文学上的“昭通文学”等现象无不如此.考诸以上边缘地位与自信气质并存的昭通文化现象之由来,实为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培植出大气包容、自强自信之地方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都是各自民族文学中风格独具之人,都持边缘的文学立场,这一立场的选择都具有方法论的含义:以故乡的山村世界为基点向城市文明辐射,游离甚至背离各自民族的主流文学传统,对人性或灵魂进行探寻,建构理想世界。“边缘”是他们坚守知识者独立的人格与自我,以及文学的自由与人性关怀的支点和舞台。表现了20世纪东方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居于“边缘”立场的文学建构、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一发表于我校学报 2 0 0 3年第 1期“文学·语言”栏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孟繁华的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及生产》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 0 0 3年第 9期“学报撷英”栏目全文转载。文章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三种格局 :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并分析了大众文化的不同形态与大众文化生产的问题及规律 :现有的文化政策是“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多样化与文化生产规范 ;支持高雅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这是我校学报“文学·语言”栏…  相似文献   

6.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我称自己为“中国文学的游牧民族”的一员,自然是带点戏言意味的.这其中有我的几许苦恼和几许乐趣.我想,像我这样游散于祖国本土之外、在地球各隅以华语写作的人,会体味我的苦乐参半的感受. 所谓“游牧”无非是指我们从地理到心理的社会位置:既游离于母语主流,又处于别族文化的边缘.游牧部落自古至今从不被别族文化彻底认同,因此也从不被异种文化彻底同化.但它又不可能不被寄居地的文化感染,从而出现自己的更新和演变,以求得最适当的生存形式.这种生存形式决定我们在文学中的表达风格,决定我们的语言——带有异国风情的中国语言.  相似文献   

8.
任何“边缘”并非一开始就处于边缘 ,可能还曾是主流 ,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边缘就是我们自己曾经的生存状态。边缘与主流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关注边缘、研究边缘、站在边缘的立场解读设计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上政治、军事的阻隔 ,始终被排除在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主流群体以外 ,但正是因为这种自然与人为的阻隔 ,在西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立体化的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系 ,从而孕育了多样化、立体化的少数民族传统设计  相似文献   

9.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10.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之一,旨在实现其边缘文化身份认同。黑人女性剧作作家运用其独特的女性文本书写范式抵制主流文化的侵蚀,维护黑人女性文学。后殖民主义批评主张多元文化共存,反对主流文化的霸权主义。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研究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还原“诗”在历史文化语境中所处的具体和真实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地位,有助于探寻和敞亮诗的本真面貌;也有助于思索当下诗学(诸如诗的边缘化等)的相关问题。考察“诗”的地位可从文学、艺术和文化三个逐层放大的视阈入手:首先,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和正统地位;其次,从范围略大的艺术视阈考察,诗被称为“最富于艺术精神的艺术”,并因此而享有艺术代言的资格;最后,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中,同样可以看到诗在个体与国家主体性建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者摩罗近日在一场名为“虚构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结构中的地位”的演讲中说,年轻人尤其是我们的中学生应该多读虚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他说小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世界精神文化在小说中表现得最充分;同时小说也是两百年来虚构文学的主流文体,人类精神、情感、想象、幻想的最微妙之处,最多地表现于小说之中,个体生命最深刻的活力,最本源的创造力,跟人类的想象力、幻想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7.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讲“中国话” ,应特别注意关照现存的边缘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丁少伦从当代性、文化的具体性、文化的解构和创造等方面阐释了其出版理念 ;张强认为新的人文话语的选择的关键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先锋性 ;朱国华分析了中西方两种诗学叙事话语方式的优长和缺失 ;骆冬青认为主流之外的“边缘”、“正统”之外的“异端”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话语的灵魂的源地 ;刘墨分析了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置话语空间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