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式学堂教育在安徽的兴办、发展,不仅是清末教育变革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在内陆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堂教育经费的筹措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困境,使学堂的兴办呈现出发展与困顿二元并存的局面,制约了清末安徽教育变革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育政策出台于近代文化变革时期,发挥了文化传递与传播功能,也培养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分析清末教育政策的文化功能有助于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冲突过程。而且是传统教育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书院改学堂、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废除、学部等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定,构成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五重变奏曲,除旧与布新同时并举,传统教育的变革深入到制度层面,全面启动中国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以废科举、兴学堂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的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新派士人认为这场教育改革是进行变法维新的必由之路,他们千方百计的推动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建立。一些思想保守的士人则认为西式的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阻断了他们的仕进之路,因而对这场教育变革充满着无奈和批评之声。论文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清末教育变革洪流中传统乡绅观点和态度的梳理,一方面旨在了解乡绅面对西方教育方式的心态变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反思清末教育变革的得失,思考应以何种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来袭。  相似文献   

5.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云南新式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 ,是在那些饱读经书和深受外国文化影响的爱国人士的呐喊声中萌芽的 ,其中蕴涵着传统与变革的因素 ,而贤妻良母主义是这一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谨对清末云南女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清末留学教育是在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历史境遇下,由清政府主导进行的学习西方的留学教育,是中国现代留学教育的开端。清末留学教育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政治、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观念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缺少统筹规划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留学教育理念的历史局限,留学生的知识层次也普遍较低。从国际化战略视域下进行考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清末留学教育对于当代中国留学教育仍有启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双向留学教育是当代留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清末,广西新式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政教育渐次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推动广西边疆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引领地方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一巨大的变革中女子教育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是中国社会动荡、变迁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这对当时社会女子角色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历次调整、改革的成败都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改变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优劣取决于高等教育调整和改革的成功与否,高等教育调整和改革是否成功首先要看调整和改革是否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达到新的相互适应,其次是看调整和改革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渐进性制度转换、探索性制度置换、建构性制度微调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政府决策和社会市场需求等宏观性因素影响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效应及高昂的运行成本等阻碍性因素使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产生路径依赖。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力博弈。如何抓住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是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课程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文化变迁也将带来课程的不断演化。笔者首先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指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因素。然后通过建立大课程观、新型课程范式和多元化课程体系,有望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动化、多元化、特色化。最后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理论框架和行动依据。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与高等教育立法进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建立在高等教育立法基石之上。从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看,高等教育立法在调控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进程、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优化权力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应立足国情,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体系,建立高等教育立法修订机制,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推动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的四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更新办学理念,改革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处理好高校发展中的四个关系,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就教育自身而言,它将从根本上明确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确定教育的功能、结构,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蓝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的面貌;就教育外部而言,它将深刻地改变我国的学术基础、孕育学术变革,促成以创新和原创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并将有助于树立现代人才观,促进人事、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政策调整、启动改革、深化改革、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农村教师政策有着新的调整与变革,实现了政策价值取向、教师教育理念、农村师资配置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的根本转变,而用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类课程替代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从而实现从语言技能培养到通识教育的转变势必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善,其成功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给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在清末主要仿日本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转向仿美国模式。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杜威访华的影响、留美归国学生的作用、“二十一条”的负面效应等几个方面。这一转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与印度的学术职业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重要的变革。在中国,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政府开始改革公办高校的教师聘用制度,以解决原有体制中存在的冗员、合格教师短缺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如何使西方管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等问题。在印度,政府结构调整使政府逐步撤出高等教育领域,其学术职业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为此,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但收效甚微。中国与印度的学术职业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