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辨单句和复句时,有些学生认为:凡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一定是复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经常用来连接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2.
一、从有无关联词语来区分。复句一般都 有关联词语,而单句一般没有。 二、从有无逗号来区分。有的单句谓语之 间没有标点符号,而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则 有逗号。 三、从有无谓语来区分。复句一般都带逗号,但有的单句中也有逗号,可从有无谓语上来区分,有谓语的,就是复句的分句,没有谓语的,就是单句的一个成分。 四、从意义方面来区分。有些紧缩复句与连动短语作谓语的单句不易区分,可从意义上的复杂与否来区分。单句是用一个句子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使是比较复杂的谓语,也只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而紧缩复句却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联系的单句组成复句来表示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复杂意思。 五、从结构方面来区分。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彼此不作句子成分,这是区分于单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所谓句群,是指几个句子的组合。组成句群的可以是一些各自独立的单句或复句,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可以是一些小句群组成较大的句群。它们能够有机地组合,首先是因为它们在意义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也因为往往用了一定的关联词语。这种意义上和结构上的联系究竟指的是什么?句群中选用的关联词语与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又有何不同?句群中的关联词语在运用时又有着什  相似文献   

4.
我在《从“只有……才……”说起》一文中刍议了“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的句子,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单句”的拙见,印证了《现代汉语》“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的高见。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确立含关联副词的单句,就很有必要为单句中的关联副词正名。笔者认为:单句中的关联副词应归于定语或状语。  相似文献   

5.
因果复句是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古代汉语因果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共有11个句型.这些句型如果按照表示原因与结果的顺序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第一组 由因及果复句(句型1—句型6).这组复句的特点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前分句表示原因,后分句表示结果.吕叔湘先生把这种句子叫做“纪效句”,杨伯峻先生则称之为”结果句”.①这组复句有的在前分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在后分句句首或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前后分句都有关联词语,也有的根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里,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的表述关系的句子。那几个单句形式,称为分句。当一个复句处于特定语境时,分句间的意义关系通常通过关联词语或视其所需的上下文就可决定。据此,就  相似文献   

7.
在前两讲中,向老师们重点介绍的是单句;从这一讲起开始介绍复句。一、什么是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而成的,组合成复句的各个单句必须是意义上帘切相关而结构上又互相独立的句子。组成复句之后的单句改称分句,在分句与分句之间常用表示句中停顿的逗号或分号隔开,表示它们之间有语音上的短暂的停顿。有些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但多数复句在组合时需要关联词语的帮助,依  相似文献   

8.
单句和复句在形式上有如下区别:1.单句是词或短语构成,只有一套结构中心,词语之间互为句子成分。复句是由单形式的分句复合而成,它包含两套或两套以上结构中心,每套结构中心互不做句子成分。2.复句的分句之间的较小停顿可以用逗号,分号,冒号表示,而单句一般不用。3.复句的分句之间的意义联系通常用关联词语表示,单句没有分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9.
句子从语法分类的角度讲,可以分作单句和复句,这是根据其意义、结构、关联词语以及语音停顿等一般特点的概括性分析,很好理解。从归类的角度,洋洋句子队伍中的这一个到底是属于单句还是复句,往往免不了出现“扯皮”现象,归属不清,于教学不利,有关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本文旨在辨析“为了+小句,小句”的归属及句中“为了”词的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复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互相关联的单句组合在一起的句子,构成关系比较复杂.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复句间的关系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连锁、取舍、解说等等.表达这些关系常常有关联词语作标志,但也有的只是意念上的联系,不一定用关联词语.因此,辨析复句的关系,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为了准确地辨析这些关系,一般可以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11.
简论划分汉语单句复句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句、复句的划分标准是汉语语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大量例句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单句与复句的四个区分标准。并提出四者之间是“一主三辅”、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划分单句复句以“结构”为主,看其有几套句子成分;同时要善于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对句子进行区分;在分析一些特殊句式时,要充分发挥“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这两个参考项的作用。本文还对长期争论的某些例句分析谈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句子有单名和复句两种。单句和复句的主要区别是: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复句则有互不作句子成份的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成分。有些同学往往分不清单句和复句,认为句子中没有标点的是单句,有标点的是复句,这种区别方法是不科学的。比如,“一见困难他就害怕”句中虽然没有标点,但它是一个紧缩复句。是由“只要一见困难,他就害怕”紧缩而成的复句。“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选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句子虽然很长,中间也有标点,但它是单句,因为只有一套句子成分,“认为”后面的句子都是“认为”的宾语。 那么如何区分单句和复句呢?下面介绍几种分  相似文献   

13.
复句问题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顺序讨论下列问题:单句和复句的对立;关系词语;复句的分类系统。最后,在“余论”中讨论一下复句和逻辑的关系问题。一、单句和复句的对立 1.1 单复句对立的决定因素是分句。复句是包含两个或几个分句的句子。复句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几个分句,单句不能。这就是说,复句的直接组成部分是分句,而单句的直接组成部分只能是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4.
如何区分单句和复句,这是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有的根据结构,有的根据语音停顿,有的根据关联词语,还有的根据意义,等等。目前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划分单句和复句主要是根据结构。采用结构标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与其它标准比较而言,也是利多弊少,切实可行的。下边从几个方面谈谈单句和复句的界限问题。 第一,复句中的各个分句在结构上是“互不包含”的,因此,主谓短语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所谓“包孕句”)是单句,不是复句。例如,下面三例均为单句:  相似文献   

15.
连词与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统称为关联语,关联词语是判断复句类型的重要特征,但是,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因为“关联词语除了连接分句之外,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胡裕树《现代汉语》3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特别是其中“有些关联词语如‘无论、都’,‘只有、才’,‘就是、也’等,既可以用在复句的分句里面,也可以用在单句的句子成分里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42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因此,含关联词语的单句容易同含关联词语的复句相混淆,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乃至一些教师在分析这类句子时颇感困惑。下面笔者试摘取正误两类例句进行探究性分析,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6.
谈谈汉语中单句和复句的分辨山西\辛菊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单元练习中专门介绍了汉语知识中的复句常识。但学生在掌握复句理论时,往往误认为:复句一定比单句长;有关联词语标志的一定是复句。于是在分析具体句子时,经常将稍长些的句子和带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7.
“结构复杂的长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单句因为附加成分多而结构复杂起来,一是句中定、状、补成分由多个短语或复杂短语构成;二是主、谓、宾由复杂短语充当.因此,分析复杂单句,首先要抓住“主干”.再分析句中的“枝叶”,搞清结构,理解意义及作用.进而把握语意.复句因为表达层次丰富而使结构复杂化,特别是多重复句,它借助关联词语来表明层次和分句间的事理关系.因此,分析多重复句必须掌握由不同的相配套的关联词语组合的复句类型,纵观全句,把握句意,分解层次,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高考主要测试运用语法知识,辨明和分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握和理解语句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单句是由具有语调的一个词或内部词语互作句子成分的一个短语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意义关系、在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关于单复句的辨别,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联词语作为一种形态标志出现在复句中,对复句结构的体现,分句间意义关系的宵容忽视。同样,探讨此类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使用情况,了解它们在单句中所关联的各种成分的类型和对单句的表述所起的表意作用,对把握单句的结构,理解单句的意义以及辨认单句复句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复句较之单句有一个识别标志,看其是否有关联词语,根据关联词语的不同可以判断前后分句间的不同关系。故我们先谈谈该类复句的关联词语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是定型化的,即约定俗成的,不能随便拆开和转换。是词,不必说;是短语,也应该是固定的。但该类复句却不同,先看否定在前、肯定在后的例句: 1.文革中的天安门事件根本不是什么“反革命政治事件”,而完全是革命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