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过大学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上过大学”与“受过高等教育”之间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差距。“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素质所构成的 ,他们的存在引领着一种美好人生的发展状态与境界。  相似文献   

2.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人性属性的根本,应当从“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科学的进程,它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实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也一再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但当我们在不懈地构建教育学的“科学”大厦时,社会中的教育按其自身规律飞速地发展着;现实中的人生并没有因教育学的“科学”与否而改变轨迹,教育始终是离生命最近的一项人类事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学界大多都是从已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来研究其内在含义,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来对其加以研究的成果却较少。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这一视角来对“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展开分析是极为关键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辩证法”并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正是“人的活动”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在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阐释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吴承恩以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了整个表达个体化理想的“西游”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心志的流出,对此形象的分析是理解《西游记》全书旨要的关键。文章以孙悟空是吴承恩所塑造的“理想人”为出发点,试图从作者赋予理想人的特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活动的背景与对立面、理想人在神魔世界中的边缘化处境和原因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模型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努力构建出对孙悟空形象的个体化理解并对此作出美学意义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确立了“现实的人”不仅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规定了“现实的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相统一的人等科学内涵。“现实的人”的理论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哲学脱离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根本特性,这样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它制约着人的其它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实践本质的确立拒斥了对人的本质的“知识论”式的追求,展现了人的本质的超越式发展的根本特性,从而找寻到了哲学对人之“终极关怀”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应把“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当作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在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呢?笔者愿在这里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确定一个目标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近几年叫得很响,但真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使命,就是构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三全教育”新体系———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正是中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成长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的认同与尊敬.汪曾祺赞赏什么,认同什么,喜欢什么,都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民的敬仰和崇尚,体现了他的"民粹"倾向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与理解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较好地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邓小平的尊重人的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与防止执政党及党员的蜕化变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春桃>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和理解,包含着多重指涉.它揭示人生的荒诞艰辛,批评社会组织功能的缺失,更乐观地把民族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底层世界,因而成为一个寓言式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给我们留下了亲民、爱民、重民、利民的公仆形象,在他们的执政理念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民本价值取向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都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教育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以人为本”是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教育以人为本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成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以政治民”和“政以治民”是语义平面的同义短语;“政以治民”是“以政治民”在语用平面的变体,尽管句法结构有差异,但基本语义是等值的,只是为了适应语境,突出“以”的宾语,照顾叙述角度一致和语气贯通而作的语序调整。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梁启超“百年树人”的文化启蒙思想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其早年的新民理论,而忽视了梁氏思想的演化和向多角度发展的复杂性.通观梁氏一生,可以说,他的树人思想至少可在逻辑上表述为两个层次:为救国而新民和为立人而立人.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展开,前一思路相对弱化,后一思路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