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初期的佛教石窟中,“秀骨清像”风格的造像却开始悄然隐退,张僧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将佛教题材和技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创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而短而艳”的“张家样”佛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4.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5.
佛教石窟寺造像艺术从东晋十六国的勃兴到唐代的繁荣,在风格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晋南朝宋齐及北魏后期的清秀刚劲风格,南朝梁、北朝齐至隋代的过渡性风格,唐代风格。(以下简称为晋宋风格、北齐隋代风格、唐代风格。)这三种时代风格与同时期人物画风格的发展大致吻合。晋宋风格是以江南士大夫审美趣味为基础,以江南人形象为原型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这种风格传入北方,风行于北朝石窟造像之中。其形象以清秀刚劲为总特  相似文献   

6.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宫乐图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为适应文字创立和人们审美的客观需要,绘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却长期依附于器物装饰和原始宗教,迟迟得不到发展。在这一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人物画因统治阶级“成教化、助人伦”(唐张彦远语)的政治需要面优先发展起来。六朝伊始,大量的文人学者(包括部分帝王)加入了绘画领域,使绘画的艺术性逐步觉醒。唐朝是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其政治、经济、文化均达到了极为辉煌的高度。此  相似文献   

8.
人物画在明清之前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形态。而至明清开始,则渐渐走向了程式化。虽然这是一种成熟的体现,但也使得明清人物画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市井之作。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历史背景的陈述,分析明清绘画中的程式化造型.试论述其先进性及滞后性,全面地权衡明清程式化对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原始佛国是冷漠无情的世界。佛教主张出家不认家、断绝“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不讲忠孝,也不尊重人的肉体,而向往的是“彼岸的天堂”。佛性的神秘,佛像的威严,佛教信仰的约束、佛教律令的桎梏,天堂、地狱的诱惑与震慑,使佛国世界充满了“远离凡尘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种理智、冷峻、无情,甚而恐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需要雕塑家的潜心投入,而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也会对雕塑家产生影响,但艺术和宗教之间有根本区别。戴逵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其本人的信仰是否会影响其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否会影响信仰,是难以简单论断的问题。从研究佛教雕塑艺术家戴逵的佛教信仰与雕塑创作的关系入手,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黄金是一种蕴涵着丰富文化属性的金属,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约战国时期,黄金被加工成金粉,为后来金作为颜料进入绘画领域准备了条件。金作为绘画颜料,因其附着性差首先被使用在壁画、雕塑、漆器等硬质材料上,后来才被使用在软质材料之上,如纸、帛等。金进入绘画领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影响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一种,是指以佛教文化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佛教建筑、佛教绘画、佛教雕塑、佛教医学、佛教饮食等。但必须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实现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教学刊》2008,(2):F0002-F0002
自汉代起就作为中土门户和丝绸之路要塞的敦煌,在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年之间,迎纳西来的佛教文化,通连汉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形成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宝库,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中国中古时期造型艺术最为集中的遗存。 敦煌艺术的首要特点是建筑、雕塑与绘画的“三位一体”。石窟开凿形如佛堂,彩塑造型丰富精美。壁画满布壁面窟顶。与塑像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其他佛教艺术胜地相比,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一)佛教艺术的审美,在历史上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僧尼信仰与世俗信仰存在着差别,就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主次问题(也包括信仰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石窟艺术是为了僧尼入窟"观象"?还是为了世俗"祈福"?这个问题乍看是一个宗教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佛教艺术.假若把石窟艺术纯粹看作为僧尼而作,那么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佛教艺术遗迹就不过是一宗宗纯属神  相似文献   

16.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的发展、绘画的功能的变化,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逐渐增多,除表现宗教人物、宫廷生活外增加了对广大平民生活的表现力度。绘画从陵墓、宫观、殿堂、寺院进入私邸、商号、酒楼,便于张挂的卷轴画逐渐取代大型壁画,绘画的风格及表现技法也因题材的扩展而丰富起来。作为宋代人物画题材之一的风俗画也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元明清插图画和年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石窟艺术     
在印度,比较特殊的宗教建筑,除了塔之外,就算石窟了。石窟开(?)的原因,是佛教信徒为了学习佛的苦修,(?)了石窟以便住在里面修道。因此,石窟艺术的内容包括石窟建筑的本身、窟内佛像的雕塑和壁上的壁画。公元前二百年顷,石窟已行于印度。印度最古的石窟是在德干高原的阿旃陀石窟。它有29窟,开(?)的年代不一,约在公元一、二世纪至六、七世纪。其艺术可分为建筑、雕刻、绘画三部,其中尤以壁画为最可贵,这些壁画的线条有的是柔和可爱的,有的是豪放雄健的,从这里就说明了古代印度文化的辉煌成就。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15-120
佛教崇尚光明,认为佛的身体有种种光明,佛光在佛像中以背光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像背光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佛像背光的创作非常发达,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整理研究可以管窥佛教的像教意义及我国佛像制作发展的艺术历程。但目前对此尚无成系统的专门论述,选取此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佛像背光进行比较分析,述其流变轨迹,以见其由最初的依据佛经为得福报而造背光,到以背光雕刻来扩大宗教宣传的影响,再到后来成为装饰性的纯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