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成就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独特景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里首先略谈“以文为诗”的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苏轼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聊斋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写作手法上讲求“以文为诗”、善用典故,带有明显的“宋诗化”倾向;情感抒发上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诠释了对“真”的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立足于诗歌体裁与题材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4.
所谓“以文为诗”,即是用做文章的手段来做诗;这是韩愈诗歌艺术方面的基本特点。最早提出这一点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见陈师道《后山诗话》) 先让我们看看韩愈是怎样以文为诗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6.
以文为诗以文论诗——桐城诗派的诗学观方任安一、以文为诗钱钟书曾经说过:“桐城亦有诗派”。在中国诗史上,桐城诗派和江西诗派一样,都是推崇杜甫主张学杜的。而在学杜之中,又突出地强调学他的“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法为诗。对“以文为诗”,历...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陶渊明的创作心态,作品语言及诗歌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的诗风人格也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相似文献   

8.
飞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透过对飞鸟意象的分析,可以窥知陶渊明具有“仁爱”、“自由”、“顺应自然”等思想,以及在艺术上灵活运用“比兴”手法,形象与理念交融,外物与自我交融等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9.
试论元结诗歌的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结是唐代第一个大力“以文为诗”的作者,其诗歌的散文化程度大大超过后来的韩愈。本文把元结的近百首诗分成三类,分析“以文为诗”在三类诗歌中的不同特色,进而把元结的“以文为诗”跟韩愈作比较,以突出元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1.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命子》诗比较全面地写了陶氏的由来与宗谱、历史功勋与品德,写了他与曾祖陶侃的关系,写了他的长子陶俨出生的情景,他对陶俨的教训.文章结合对史书、对原诗的新的校正与注解,分析了他是陶侃的第四代孙,陶渊明对陶俨的殷切期冀.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种奇特文体,它分别萌芽于不同国度,主要寄生于诗与散文两种文体中,并渐渐从两种文体中分离出来,由诗与散文两种文体合育成新的文体。因此,散文诗文体具有特殊的起源和价值,西方散文诗具有散文味较诗味浓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陆瞻云出生于有着家学渊源的文学世家,常与其亲族诗文唱和。她婚后清贫的生活环境对其宗陶诗风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与汪亮的诗文酬唱中,也能看到女诗人对自身婚后生活状况及隐逸超脱个性特征的表现。陆瞻云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注重描写正积极的归隐情结,其笔下的日常生活亦与陶诗非常相似;创作题材上,陆诗多表现农田桑事等田园生活,既关注社会现实,又有享受隐居生活的摹写;语言风格方面,陆诗质朴清新与深沉豪迈之风并存。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文体溯源与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体制的文体(诗体)类型,在它宽阔的光谱带上涵括了一切“用散文写的诗”。散文诗文体(诗体)的产生几乎可以追溯到与散文和诗同样久远的年代,中外散文诗生成、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虽受外国现代散文诗影响,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续是其根本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醉心于自然.并把大自然作为心灵的慰藉与寄托。通过对他们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两首诗歌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之爱、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原则及其社会文化本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9.
南宋楼钥律赋十四篇,今考知应试之作为《岁星所在国有福赋》,此赋并未犯哲宗之讳。其用韵方面颇有特点,除基本遵守《礼部韵略》规定之外,也在《礼部韵略》未明确规定的多音字的音义对应方面,做到了"不违反《礼部韵略》"。但在职韵偶与锡韵、昔韵、至韵通押这一点上,明显与《礼部韵略》规定相悖,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散文诗在“五四”期间从国外移植引进,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蔚为大观,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的。首先,它与新文学革命密切相关,在诗体大解放的白话诗论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这一文体能自由、艺术地展示内外交因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当然,本民族诗文渗透的文学艺术传统对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影响更是内在而长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