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这是比喻吗?     
《我的空中楼阁》的课后练习二关于“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的练习:“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认为:这一句用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但笔者认为,这是类比,而不是比喻。为更好地比较比喻和类比的异同,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②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天山景物记》)③星星,这不是镶嵌…  相似文献   

2.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3.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带彩的笔、奇特的想象和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里写了小屋的点缀效果,采用了博喻的手法,把“山”喻成“一望无际的水…  相似文献   

4.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运用较广的修辞现象。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是喻体同本体间的相似性,把握相似点是理解含有比喻的文意和恰当运用比喻写作的前提。但是,一件客观事物可能具有多重性质特征,人们认识同一件事物也可以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因此,把握相似点往往是困难的。较为准确地把握比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先分析下面的例句: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李健君《雨中登泰山》) 例1中本体“山”、“小屋”和喻体“眉黛”、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这样一例比喻:“①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②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例为两个比喻的连用,值得商榷的是,前一比喻的喻体和后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从原句不难看出两者均为“花蕊”。这对前一比喻来说问  相似文献   

7.
所谓远距离比喻。是和近距离比喻相对而言,即“远取譬”。它是新诗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关于这个问题,朱自清先生在《新诗的进步》中说:“所谓远近不是指比喻的材料,而是指比喻的  相似文献   

8.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9.
[简析] 本文分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小屋的位置和环境。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作者从山叙起,点出小屋的位置:“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接着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博喻说明“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继而着意写点缀小屋的树:写树的静  相似文献   

10.
夏吉中 《学语文》2004,(4):4-1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其中一个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个比喻非常生动的描摹出了破晓(入暮)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减弱),小屋逐渐明晰而突出(暗淡而模糊),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前进)的景象。(加点词语可用括号内词语代替一笔者)但美中不足,从作者所作的比喻本身看,花蕊的本体肯定是山。理由有二:其一,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其二,花蕊绽开好像层山后退。但实际上,花蕊是雄蕊和雌蕊的合称,居花中间,它不会绽开,绽放的是花瓣,花瓣合称为花冠。(见右  相似文献   

11.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12.
一、用“像、好像、仿佛”等词语有哪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答:用上“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确实不一定是比喻修辞。属下面的几中情况的,都不是比喻。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  相似文献   

13.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通常只作为“怀疑”解,其实它是比喻句中独具弹性的比喻词。这类比喻词在古典诗词中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它一方面保留着词之原义,另一方面却又能发挥该词中的微妙因素,以抉择特定内涵融  相似文献   

14.
比喻说理源远流长。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小取》便给它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通、“譬”,即“比喻”。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事理显得具体形象,易收深入浅出之效。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经常要接触到比喻说理的问题。比喻说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喻体性质分,有正喻型、反喻型;从喻体数量分,有单一型、复杂型;从喻体内部关系分,有单纯型、复合型。一、正喻型 1、肯定式通过比喻,认定比喻事物间的理由与推新  相似文献   

15.
“比喻”,通俗地说就是打比方,也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之知之。”(《说苑·善说》)在我国古代称为“比”,它常和“兴”字联用,即通常叫的“比兴”,是我国从《诗经》以来文学创作的两种传统手法。在许多典籍中,有关比喻的论述也可谓不胜枚举。如《荀子·非相》:“谈论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后以彰之。” 确实,比喻在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记得柯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自如,是天才的鲜明标志。”充分调动想象力,大胆运用比喻这个手法,使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宋代有位诗人甚至认为没有一首好诗是不用比兴的。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水在滋润万物的时候,又以它的灵动奔涌带给文人墨客无尽的遐思。古代诗文中“水”多次出现,它可以比愁绪、状离情、言爱情,还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1.以水喻愁绪自然界中水大多是流动的。滔滔江水,后浪推前浪,绵绵不绝;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水的这种流动不是循环的,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奔流不息,且常流常新,无穷无尽。不尽的流水常用来比喻绵长的愁思。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涣涣,东流不止,这里用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愁,将抽象的愁具体…  相似文献   

17.
大师谈翻译     
《海外英语》2012,(5):48-48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比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勾连,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6年第2期《一例值得推敲的比喻》一文,对高中语文第一册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词语使用提出了批评。批评者认为:“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A)中一般,慢慢地花蕊(B)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一句中,连用两个比喻,(A)  相似文献   

20.
在写景方面,好的比喻不仅能描绘出景物的形态,而且还能透出一定的意趣。而一个好的比喻,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新鲜的比喻。《我的空中楼阁》里“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