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和平  毕军  袁增伟  张炳 《资源科学》2009,31(2):278-287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效率与效益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此,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江苏省1990年~2005年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3R”原则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减量化指标大部分时间处于II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但其后期有波动下降的趋势;②江苏省资源化指标起点最低,但上升速度最快,到最后甚至达到I级水平,即可循环级别,且仍有上升的趋势;③江苏省无害化指标基本呈抛物线增长趋势,且在后半期也基本处于II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在本研究时间段的后半期达到II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前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后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⑤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参差不齐,资源利用减量化、资源生产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废物处置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本项研究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效率与效益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此,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江苏省1990年~2005年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3R"原则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减量化指标大部分时间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但其后期有波动下降的趋势;②江苏省资源化指标起点最低,但上升速度最快,到最后甚至达到Ⅰ级水平,即可循环级别,且仍有上升的趋势;③江苏省无害化指标基本呈抛物线增长趋势,且在后半期也基本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在本研究时间段的后半期达到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前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后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⑤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参差不齐,资源利用减量化、资源生产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废物处置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本项研究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以及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在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并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进行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和平  毕军 《资源科学》2006,28(6):20-27
循环经济要求的是资源效率与效益化原则,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巢式等级理论,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本文构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及指标分级标准对于本研究区是适用的,其评价模型也完全可用于相关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雏形; ②武进区2004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处于IV级水平,即基本不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③从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看,资源生产率、废弃物排放强度、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文章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31个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是针对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模式。本文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循环经济评价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在工业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允许环境负荷有一定幅度地增加。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将评价过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部分:首先,以宁夏石嘴山市作为案例区,将其放在一个由中国东部山东枣庄市、中部河南焦作市、西部内蒙古乌海市、全国等几个层次的区域组成的参照系内,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2005-2013年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在C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度量模型,依据环境负荷与经济规模增长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评价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石嘴山工业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脱钩现象,但与全国、东中部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石嘴山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2)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率好于资源效率,以C模式作为评价标准,目前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优于高效C模式;(3)研究显示用C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评价工业循环经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怀化提出了"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形成的"汨罗模式"进行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怀化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立足怀化实际形成了几点启示,提出构建面向大西南的怀化再生资源产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于会录  董锁成  李宇  李泽红  李飞 《资源科学》2016,38(12):2348-2360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循环经济评价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在工业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允许环境负荷有一定幅度地增加。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将评价过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部分:首先,以宁夏石嘴山市作为案例区,将其放在一个由中国东部山东枣庄市、中部河南焦作市、西部内蒙古乌海市、全国等几个层次的区域组成的参照系内,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2005-2013年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在C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度量模型,依据环境负荷与经济规模增长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评价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石嘴山工业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脱钩现象,但与全国、东中部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石嘴山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②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率好于资源效率,以C模式作为评价标准,目前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优于高效C模式;③研究显示用C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④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评价工业循环经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王绪 《科技广场》2012,(1):219-221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准确衡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本文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建立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并以新疆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汨罗市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的研究,总结汨罗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明晰汨罗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的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财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循环经济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分别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价值工程、哲学和技术进步等角度来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本质上成为:(1)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2)环境友好型经济;(3)全生态仿生经济;(4)良性超非线性经济;(5)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续性经济;(6)全功能、低周期寿命成本(高价值)经济;(7)方法论经济;(8)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对于循环经济本质的认识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区域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该区域面临发展空间受限、资源消耗过量、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还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提升该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阐释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及运行模式,最后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提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概念(简称ISCEDI),构建ISCEDI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与熵值法综合赋权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基于我国钢铁行业2001—2012年的时序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验证ISCEDI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状况良好,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董锁成  李泽红  石广义  李宇  李岱 《资源科学》2013,35(9):1755-1764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资源经济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资源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相关研究团队及全国主要资源科学研究团队的科研实践为例,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对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资源经济学学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安全研究、资源流动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世界资源经济研究等7个领域。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我国资源经济学应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水、土、能源和矿产等部门资源经济学领域、循环经济领域、资源产权与价值领域和资源经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推进学术创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应担负起学科发展导向和学术创新组织的重任,引领中国资源经济学迈向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循环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晓东  杨玉凤 《资源科学》2011,33(6):1126-1130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还存在因其效益的不定、循环不经济、非环保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经济收益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效益问题,指出了确立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循环度问题,以及探讨了循环经济度的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及循环路径等问题。最后指出循环经济度测量应从循环强度、循环尺度、循环时间等几个方面考虑;影响因素是技术、政策、物流和经济环境等,并受各因素共同影响;循环路径的延伸,对综合效益的影响,也改变了最优循环度的确定。本文分析研究循环度与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循环度,对于避免循环经济的盲目性,提高循环经济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和效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将充实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生态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行业生态经济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生态经济的技术因素及水平,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计算中国钢铁工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果显示企业技术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面促进作用,尽管从短期看规模的扩大能更能有效地带动生态经济质量的提高,但长期来看钢铁行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