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白居易对《霓裳羽衣》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霓裳羽衣》是唐代宫廷大型乐舞之一,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白居易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对此舞的关爱。其长诗《霓裳羽衣歌》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看到的关于这一乐舞最为详实的史料。它是诗也是乐,是舞也是歌。以往的学术界只关注其中的乐舞表演,而对于白居易为挽救它濒临灭绝的命运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杜甫乐舞诗对白居易影响很深,白居易乐舞诗在学习杜诗时也体现出不同之处。他们都描摹乐舞、反映现实;感时伤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笔勾勒乐舞,其乐舞诗中充满悲情。白居易用工笔细描宫廷乐舞与俗乐俗舞,崇雅兼爱俗,诗中感情以乐为主。  相似文献   

3.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在唐代形成一股以“胡风”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唐代由三大胡舞引领的这股胡风热潮,对中华传统乐舞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唐诗中大量的乐舞诗保存了龟兹乐舞表演的现场记录,剥离掉唐人审美经验的主观感受,再用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加以参证,我们能够“还原”龟兹乐舞的历史原貌。探究这股“胡舞”唐人观舞后达成的一般审美共识,对“胡风”审美风尚的兴起、东渐及呈现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西域乐舞中进行文化溯源,解读中华美学精神“和合”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4.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渗透的。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以说"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以及"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乐"等。各种艺术的互动和配合,主要发生在想象艺术与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之间,以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书法地位独特,与其它各种艺术都可能相通互动。  相似文献   

5.
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相似文献   

6.
诗、乐、舞的交融缔造了中国诗歌这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九歌》,无论是《乐府诗集》还是唐诗,无一不打上了乐舞诗的烙印。乐舞诗的发展渐渐走出祭祀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之,娱乐性得以更多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大武》乐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是周代重要的乐章,但古代文献对《大武》乐的记述颇多矛盾与舛误之处。本文对《大武》乐的本事及应用、作者、用乐情况、与诗之关系、舞容等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有助于后人准确地了解《大武》乐乃至上古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9.
诗歌、音乐与舞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形式。《春江花月夜》亦是诗中有乐舞、舞中显诗乐、乐中含诗舞的典范。其诗篇浸润着深邃优美的意境,其乐章洋溢着空灵纯美的情感,其舞蹈传达着细腻唯美的韵律。文章从诗乐舞之间交融互补的角度出发,对《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之美进行解读、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时,以西域乐舞为主体的“胡乐”在中原风靡一时。领导时代新潮流的唐代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西域乐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貌、异域情调,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出了具有浓郁西域文化气息的具态的西域乐舞,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精彩绝伦的西域乐舞诗既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从而成为独具情韵的诗苑奇葩。  相似文献   

11.
《乐记&;#183;乐象篇》中说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无论诗、歌或舞,都是由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艺术形象本于人的内心,然后才有乐舞的外在表现。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  相似文献   

12.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统一政权,辽代散乐乐舞作为辽代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辽代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辽代散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能。从众多考古散乐墓葬壁画还可以看出,墓葬壁画乐舞图与宗教礼仪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辽墓中之所以有大量散乐乐舞壁画出现,应当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用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研究西域艺术,深感史料之不足。历代文献或寥寥几笔,或不见记载,给研究西域艺术史增添了不少困难,偶然见到一些诗注,也因作者不熟悉艺术,而出现一些错误,笔者想就耳目所及者,略作钩沉,作些必要的注释和发微。 一、先秦乐舞诗钞发微 有关先秦时西域乐舞的描写,仅见《穆于子传》一书。学术界对此书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外传体裁”;也有人认为是“小说”、“传说”等等。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在史书中采用。  相似文献   

14.
舞蹈是人类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一种艺术。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现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并没有抓住重点,一味的强调动作、技术技巧而忽略了舞蹈的表演能力。越来越多的舞蹈被跳成健美操、广播体操或者杂技、武术表演等等。本文从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困难入手,通过探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意识的重要性,提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音义并举     
字有音义,音有四声:阴阳上去。四声又有长短高低轻重的不同及音色的区别。“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声中有情,音义并举。音义同源,诗乐舞同源。诗乐舞在起源时就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后来三种艺术分立,音乐专取声音作为表情达音的媒介,诗专取语言为媒介。但它们的关系仍很密切,诗常可歌,歌常伴舞。诗乐舞在它们各自发展的道路上总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诗与乐的关系尤其密切。音乐…  相似文献   

16.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舞蹈就和诗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这说明诗是用以表达内容,歌是用以唱出声音,舞是用以显示姿态的。三者都出自内心,然后乐器随之进行表演。其间的关系,确是难分难解。而《乐记》的《乐本篇》,更认为音乐是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称谓,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物而  相似文献   

20.
彝族烟盒舞虽有丰富多彩的传说由来,但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中,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与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以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彝族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而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