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姚军 《钓鱼》2012,(14):48-49
老董是县政府的一名黼工,如今退休在家,钓龄已有四十多个年头。早年我们经常一起钓鱼。昨天又见到他,他又老了许多,满头的白发,满腮的胡须更显沧桑,不过还是那么胖,不禁让我想起曾经一起钓鱼的往事。  相似文献   

2.
银须白发心不老,早出晚归把钩抛。 人食鱼食皆备足,江河湖边尽逍遥。 垂钓能健身并非瞎吹。以我自身实例确证《中国钓鱼》杂志所刊“钓鱼与健康”篇章言之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戴述初 《钓鱼》2013,(5):62-63
由于我国垂钓历史悠久,因而反映这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诗词,也显得格外绚丽多姿。纵观浩瀚的垂钓诗词,古代作品与现代艺术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古代垂钓诗词多是托垂钓之物象,抒文人之情怀。钓鱼是托词,抒怀是主旨。这种由情及物的诗词,少有描述钓鱼过程和鱼获品种的,多是点"钓"即止,意在钓外,写意不写实。这方面的诗词可谓俯拾皆是。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渔父》里吟道"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  相似文献   

4.
《钓鱼》2014,(3):68-68
2014年1月11日晚,济宁金宇路西首东方假日酒店,一年一度的济宁钓鱼圈钓友联谊会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来自市区及周边区域的钓友从四面八方来此相聚。具中有白发的老者,也有年轻的后生,更有美女钓友,大家其叙友谊,相互交流,只为了这一刻感动的时刻,只为了那份真挚的钓鱼情结。  相似文献   

5.
我钓鱼常与回家联系在一起。 老家就紧邻一座较大的水库,里面鱼肥水美。因此,常有众多的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我也是一名钓鱼迷,也常去钓鱼。其实,我钓鱼不仅是去享受垂钓给我带来的乐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常常回家,去享受那浓浓的父爱和母爱。  相似文献   

6.
去年年初,本刊编辑部刊载了一篇卷首语,在那里表达了一些心愿。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钓鱼》能够成为钓鱼人的知音与朋友。所以,我们的杂志叫《钓鱼》,我们称呼自己为"《钓鱼》人",书名号不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是我们共同的牵念。因为,《钓鱼》是我们的杂志,也是天下钓鱼人的杂志。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钓鱼》能成为钓鱼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钓鱼》成为我们钓鱼人的生活伴侣,成为钓鱼人不愿舍弃的一种精神传承。《钓鱼》成为钓鱼人的记录者,钓鱼人是《钓鱼》的创造者。我们要为"钓鱼"作史,《钓鱼》也用一篇篇文章、一期期精美的杂志,书写着钓鱼的辉煌、钓鱼人的辉煌!一直以来,我们都肩负着一种义务,让《钓鱼》成为钓鱼人的媒介与桥梁。成  相似文献   

7.
那是庄子做漆园吏第5个年头,庄子钓鱼越钓越远,几乎钓遍了濮水上下流和几条支流。听说濮水的下游巨野泽鱼最多,个体也最大。巨野泽离蒙邑80里,行走一日可达,他就骑马前往,半日即至。巨野泽水面千顷,水草丰盛,大小鱼皆多。他一天可钓100多斤,大者可达20多斤,真是钓鱼好地方。这里低洼,常患水灾,四周多为沼泽,少有人居与垂钓,这正中庄子的口味。与大自然为友,是他一生的追求。这一日他又到巨野泽垂钓。西岸鱼钓猾了,而且水浅,他绕到东岸。东岸属齐国的属国鲁的定陶。在一处水湾,他看见有一只小船停在岸边,船头上有一白发白须的老者盘膝垂钓。…  相似文献   

8.
观钓     
笔者酷爱钓鱼,也很喜欢看别人钓鱼。闲暇时,常去陶然亭、龙潭湖、筒子河以及后海等处转转。自己垂纶,当然趣味无穷,看别人垂钓又别具情趣。像有的人对鱼特别计较,连小“船丁”、小爬虎钓上来,也如获至宝,一一装入鱼护。有的人正好相反,钓着小杂鱼后像对其有深仇大恨,嘴里骂着狠狠往地上一摔,甚至加上一脚,活蹦乱跳的小鱼顿时死于非命。但去年有一次笔者去陶然亭遛早儿,见到一位白发老者操竿垂钓非常特别,钓上鱼后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把鱼放回水中。笔者感到新奇,就轻轻走到近前仔细观瞧。只见这位老者上食精细,操竿纯熟,下钩  相似文献   

9.
钓鱼,也叫垂钓,是一种从淡水或咸水中捕鱼的运动,通常用不同的钓竿、线和钩配合相应的铒料钓不同的鱼种。和打猎一样,钓鱼最初也是一种为生存提供食物的手段。然而作为一项运动,钓鱼是相当古老的。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便用鱼竿钓鱼,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文献便记载用丝线做钓线、用针做钩与竹竿组成鱼竿钓鱼,文献中还提及用煮熟的米饭做铒。  相似文献   

10.
编读论坛     
编辑:本刊从本期开始,“编读论坛”这一栏目就正式开张了!设立这一论坛,是希望以《钓鱼》杂志为平台,为各位钓鱼爱好者提供一个与《钓鱼》杂志、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的场所。您可以在这里提出钓鱼时所遇到的难题,可以介绍钓鱼心得,也可以公布自己的钓鱼秘技,我们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帮助。请各位注意,对读者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是有价值的钓鱼技巧,杂志社将赠送一份精美礼品。闲话少说,现在就先来看看几位读者的来信。  相似文献   

11.
余力 《中国钓鱼》2020,(3):75-75
钓鱼既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一种高尚的娱乐。纵观古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喜欢钓鱼乃至入迷者不可胜数。别以为钓鱼仅是男士们的“专利”,它同样也受到女士们的青睐。当今如此,古代亦然。  相似文献   

12.
陆发祥 《钓鱼》2012,(3):6-7
又作为一项起源于劳动的体育活动,钓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将钓鱼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开展,始自1983年,至今已近30年。三十年来,中国钓鱼运动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主要是项目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不够;  相似文献   

13.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吐蕊,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猫了一个冬季的人们脱下厚厚的棉衣,换上了已叠放数月之久的春装,踏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嫩草亲近大自然,呼吸略微带有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使人心情焕然一新,不禁赞叹“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春色美景。按捺不住的钓鱼人更是摩拳擦掌、轻拭鱼竿浮漂,仔收拾、细查验钩坠饵渔具包等钓鱼用品。  相似文献   

14.
一望 《钓鱼》2003,(10)
本人编辑的“海上垂钓”是积极与国际钓鱼运动接轨项目,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钓鱼项目。海钓是我国钓鱼运动的弱项,应该大力提倡和宣传。欢迎南、北方钓友踊跃来稿和提供照片,请结合本地实际宣传丰富的鱼类资源、钓鱼方式方法、特殊钓技、钓鱼记录、体会心得、钓鱼的组织与发展、海钓比赛等。“钓坛走笔”是随笔式专页、以宣传钓技为主,一事一议,富有新意,每篇千字左右最好。“碧水钓痕”为自己参加一次比赛或一次游钓结出硕果体会最深的专页,最好写钓鱼名人或重大赛事的所见所闻所想,内容要新,富有指导意义,发人深思,而不是流水账。文字讲究…  相似文献   

15.
同钓友们一道说起钓鱼的事,一个个津津乐道,眉飞包舞。话题中自然少不了《中国钓鱼》杂志上的“经验之谈”和钓友们的切身体验。我虽然已有20余年的钓龄,但只是将垂钓作为一种业余消遣。过去与钓友们聚在一起侃钓鱼也只图个兴味,并未去用心。做个钓鱼的有心人还是近几年的事。这也是受了《中国钓鱼》的启迪和钓友们的感染。我除  相似文献   

16.
宏观钓技谈     
近些年来,常有报刊发表一些有关钓鱼技术和理论性文章,这无疑对我国钓鱼走科技兴业之路是一正确导向。笔者也谈点钓技体会,既是以文会友,切磋技艺,也是“纸上谈兵”,略解钓鱼之瘾。 有人说钓鱼是体育,有人说钓鱼是文化,也有人说钓鱼是艺术,究竟各自含量有多少,是否对错,暂且不谈,但钓鱼毕竟要讲究技术,这是大家的共识。 笔者认为,钓技不光有单项和专项之分,也应有微观和宏观之说。为了讨论问题,就要明确钓技的概念及其构成。简而言之,钓技就是钓鱼体系的要素组合和运作的  相似文献   

17.
记得还是孩提的时候,我便与钓鱼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有空就随着酷爱钓鱼的父亲走南闯北到处去钓鱼。后来人大了,立业成家了,工作繁忙家务缠身,钓鱼成为了令人留恋的回忆,却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1992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我这个钓鱼迷重操旧业,并且是一发而不可收。那回单位组织的钓鱼比赛,我从父亲手中借了一支威海手竿参加比赛,凭借儿时的记忆,竟也拿了个尾数  相似文献   

18.
汪洋 《钓鱼》2011,(7):22-23
2010年12月19日,我和一位朋友两人前往武汉市渔人码头钓场,参加了一场钓鱼比赛。赛后,我记录下了比赛期间的点点滴滴,对自己是一种学习与提高,对喜爱竞技钓鱼的钓友来讲也是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9.
春之声     
《中国钓鱼》2016,(1):1-1
2016年,将是孕育机会,面临挑战、创新、生机与选择的一年。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钓鱼》将一以贯之地继续为广大钓鱼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钓鱼是事业,是产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其覆盖之广,参与者之众,应该早已超过一些公开的数据,这是一个让中国钓鱼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笔耕情缘     
贺建成 《钓鱼》2013,(19):14-15
至2013年,《钓鱼》杂志已创办二十周年,可喜可贺。二十年来,《钓鱼》以生动活泼的版面、内容丰富的栏目、超前一步的思维、朴实无华的文字、服务钓友的宗旨而获得国内众多钓友的青睐。作为《钓鱼》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在长时间学习钓鱼知识和写作钓鱼文章的过程中,我既是《钓鱼》的铁杆粉丝,又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我几乎是伴随《钓鱼》的发展进步而成长的。《钓鱼》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钓鱼知识和钓鱼思考,我能在钓鱼领域笔耕多年且获得丰收,并出版两本书,这些都与《钓鱼》的沁心润泽是分不开的。我当然也不会忘记感谢编辑们对我的帮助,同时祝贺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