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1.家庭的影响。①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贪占便宜,避重就轻,"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做法养成了青少年的自私;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投机  相似文献   

2.
家教莫过度     
这里所说的“教”是指广义的,指教与养,或教育和保育。凡事都有个限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进行过度教育。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吗?不是。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有下面的教育过度言行。一、过分亲昵。亲昵是亲子之间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亲昵,会使孩子在情绪上不适当地依恋父母,以致影响个性的发展。这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将产生不良影响。二、过分照顾。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顾,这种照顾应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青少年在品德、人格、心理、身体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和学校存在问题外,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全社会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教育家长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于子女,明白过分“望子成龙”的危害,切实把提高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4.
家校之间     
报载: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通过“家长之友”活动,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条新闻触动了“家校之间”这个久藏心头的话题。常听到有的老师责备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致使学生有恃无恐;也遇到有的家长抱怨老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5.
吴志鹏 《生活教育》2009,(12):34-35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学校应该把家长看作是一种教育资源而不是教育对象。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都不自觉地走入了小孩不能太野,听话才是好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宠爱等教育思想意识上的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材。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都不自觉地走入了小孩不能太野,听话才是好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宠爱等教育思想意识上的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材。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更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等因素,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农村家长只重视子女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发展。许多农村家长把培养子女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好,认为培养子女就是让子女学习文化知识,只要子女成绩好,就等于其他一切都好,把子女能否考到高分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  相似文献   

9.
一、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一)家庭教育的误区有些家长满口脏话,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有些家长没有做好表率,终日吃喝玩乐,不理会孩子的学习;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推卸教、养的责任;有些家长只忙于赚钱,把子女的教、养忽视了。这样就使一些学生没感到家庭的温暖,逐渐变得自卑又特别孤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些学习本来不错的学生,由于父母不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终日沉迷于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逐渐把学习耽搁了。(二)教师教育的失当在学校里,有的老师不关心学困生,也不了解学困生;有的教师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下期,我班开展了两次评选“模范家长”的活动。评比条件是“五好”: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子女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好;密切配合学校做工作,主动负责好;对子女不娇纵,不溺爱,严格要求好;善于诱导不打骂,教育方法好;子女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效果好。我们将“五好”条件向家长反复宣传,发起竞赛活动。期中和期末,请家长交流创“五好”的经验,班主任向大家介绍家长中的好典型。然后以家属区为单位,开展评选活动。最后由学校定出“模范家长”名单并进行奖励。实践证明,这个活动是调动家长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密切家校关系的一个好办法。以前,有些家长把子女交给了学校,就“万事大吉”。有时家访也很难见到家长。  相似文献   

11.
一般家长都知道奖励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少家长却不知道惩罚同样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有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并简而化之地将“打”这种惩罚手段理解为告诉孩子是与非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金悦  张旭 《安徽教育》2013,(3):11-12
<正>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个光明前途,家长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隐患感到担忧。一、依赖学校,忽略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自己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13.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处处占强,盛气凌人。其实,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有些家长本身修养不高,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良习惯,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有的笃信“老实人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推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这些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正如心理学家指出的,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过分溺爱和保护家长对子女往往采取过分照料,过…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些家长把家庭当做第二个学校,在家中,他们给孩子增加作业量或进行超前教育。这样做,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谈谈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是无书本的教育,家长向子女传授的知识内容的重点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为人要正直,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要关心他人,不说谎,等等。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此,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努力防止、消除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影响。一、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教作用的认识一些家长糊涂地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又过分注重家教,甚至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两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前者,班主任要耐心提醒:学校教育不…  相似文献   

16.
佡平 《教学与管理》2012,(25):25-26
一、导师制的现状1.导师制的提出背景和具体实施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随着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增多,家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减弱,或者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都会使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中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的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我校本着"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导师制。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请家长”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既能协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有些教师把请家长来学校,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动辄就让学生把家长请来学校,让家长把子女领回去,这样,家长回去一定严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父母都是教育者,都担负着家庭教育的任务。虽然在教育子女时,多数情况下是某一个家长单独实施教育,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却是通过家长集体的工作实现的。因此,要顺利地进行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都必须做到对子女态度一致,要求、教育统一。不能父亲是这种态度,母亲是另外一种态度;父亲这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20.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做到"有为"而不是"过分有为",应正确地理解子女教育中的"无为",把握好"有为"和"无为"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