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坚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一组命名式诗歌,用传统的诗歌理论几乎无从批评.笔者在把于坚的诗歌与传统诗歌观念比照之后,认为于坚从语言的操作方式、诗歌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诸方面冲击传统诗歌观念,故称其诗歌具有反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谭雪刚 《文教资料》2008,(19):16-17
先锋诗人于坚在开辟新的诗歌表现领域和审美领域贡献巨大.在于坚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一条隐线,即于坚对时间的观念,而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时间观念构筑了于坚诗歌创作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生态的书写是于坚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创作的始终。诗人在诗歌中展示生态被破坏的严重现实,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于坚用诗歌为自然与神性建立庙宇,指引人们寻找存在的依托和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6.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于坚诗歌对于当代诗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缝隙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于坚的散文既有诗性特征,也有细节和传统的个性表现,形式上的诗性、叙说上的细节、内蕴上的传统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于坚散文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于坚认为,诗歌在20世纪被意识形态、知识和乌托邦等形而上因素所遮蔽,而越来越远离自身。真正的诗歌乃是存在;诗的言说即是经由存在通达神圣的路径;其方式是回到大地、回到日常生活现场和当下体验。于坚民间诗学的背后明显有基督教神学背景。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以来,于坚一直拒绝隐喻。不过,当弄清能指、所指与隐喻的关系后,我们发现诗人要拒绝的不是隐喻修辞本身,而是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也正是语言学家所归纳的隐喻中的一般隐喻及死喻。同时,结合九十年的诗坛背景,我们注意到于坚拒绝隐喻的某种策略性,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于坚是否把隐喻消解掉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于坚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新生代”诗人。文章从诗学观点、诗歌选材、内容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几方面对于坚早期诗歌进行再认识。说明他既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于坚的诗歌在文坛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诗歌的生态主题被深入发掘和分析。关于生态主题的探讨也由文坛发展到社会,并引起了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关注。本文将以于坚的诗歌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剖析诗歌中蕴含的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13.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诗歌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以当代诗坛的北岛、于坚、王家新的诗歌作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诗歌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7.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8.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9.
于坚的诗歌写作呈现为两个向度:对神性自然的讴歌和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于坚以自然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在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中,其诗作风格体现出戏剧化的特征,抒写了个体真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区别朦胧诗和《尚义街六号》中“今天”观念的不同着手,讨论于坚的“文革经验”和“知识构成”形塑了《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平行构成新诗潮起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