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既生活在教育场域内,又生活在教育场域外,既是专业知识分子,又扮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因而,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具备四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教育圈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圈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改革家;作为教育圈外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经纪人;作为教育圈外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但是这种认定难免会产生以下四种困境: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取向与实然状态的混淆与危险,教师社会角色应然取向的暧昧与难为,对教师作为代言人的留恋和幻想,以及教师社会角色的的虚无。基于以上困境.教师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理性化的现代社会分工引致了职业化的合理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所造就的"职业人"使传统知识分子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角色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问题.分析当代大学教师"公共精神"得以展开的社会条件,对建构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现实反思与理想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公共意识淡泊,退避公共文化而专注学科教学技术;精神倦怠,习惯世俗生活;屈从权威,缺乏社会批判意识.为重建其知识分子身份,教师应该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拥有公共情怀,引领社会文明;为理想而生活,追求精神独立;代表社会良知,参与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是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介入公共领域,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的专业性社群或个体。然而,作为拥有知识的教师群体,当下表现出了强烈的专业主义取向,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发展方向,从公共生活退居于专业领地,满足于成为专家型教师。事实上,教师日常生活的公共情怀、求真批判的公共责任和专业发展的公共伦理,都在召唤着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复归。而确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则需沿着前提性追问、必要性探析和可行性论辩这一逻辑线索展开;以此为基础,澄明角色向度、解析意识结构和廓清行为路向,则是践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制度型构下的社会代表者角色,在社会期待下的道德模范角色以及在自我反思下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在实然和应然的矛盾中遇到了尴尬。在当代新境遇下,教师要有意识去思考自身社会角色并努力重新建构,担负起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教育经纪人和有素养公民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社会代表者”不是一个精当、有效的社会角色概念。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支配阶层与公共社会的双重角色期待所造成的“教师角色扮演困境”是导致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直接缘由,教育自身的适应与超越之矛盾则是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教师并非天然是知识分子,而是具备了相应的三方面特征而成为知识分子的,即自由漂浮与非依附性;充当社会良心、投注社会批判;为理念而生、勇于质疑创新。然而,在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背景下,由于对专业化的误读及推行的失当,上述几方面特征却在悄然消隐,教师专业化则呼唤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公共特征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付强 《山东教育科研》2013,(23):23-25,30
教师群体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在教师职能基础上的社会价值体现,教育活动的使命决定了教师群体具有应然的公共精神,即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所具备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在技术理性的宰制下,教师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逐渐被职业分工所消解。在公共意识与专业意识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教师才能在经济时代的价值冲突中,秉持传承人文精神的信念,守护学校这一人文教化的净土。  相似文献   

11.
吉鲁认为,人们应该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分析教师角色.他明确提出,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抵抗性知识分子等多种角色的集合体.这一定位要求教师在批判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教育与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此,教师应解放记忆,反抗文本,构建对话性的师生关系,接受具有文化政治性的教师教育,将理论转化为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而承担起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培养有责任的公民、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实质和影响,无论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应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核心内涵、现实影响、规避消极影响的对策等几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是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参与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中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公共利益的精神样态和行为方式,是乡村教师公共性的体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式微,具体表现为过度专业化导致公共理性阙如、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及相对落后的乡村生活环境导致公共关怀淡化、“陌生人”的身份认同及乡村事务对乡村教师的依赖性降低导致公共参与不足。重构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需要淡化专业意识,强化公共理性;需要通过建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教育体系及增加乡村社会的吸引力激发乡村教师的公共关怀;同时还需要乡村社区、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拓展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空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期是美国知识界的一个转折时期。美国社会的空前繁荣使得知识分子本身的激进理想幻灭,转而认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师资的需求,美国体制内的决策者也向知识分子抛出了橄榄枝。推力和拉力的双重作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消逝。美国激进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并不独立的大学教师。但是,米尔斯并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履行着一名独立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米尔斯是美国最后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叶晖  吴洪涛 《高教论坛》2007,(3):149-151
大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本文在考查传统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大学教师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并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阐述了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以求更为全面的展示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意在呼吁重塑大学教师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公共性,他们是生存于公共空间,敢于对公众事务直陈利弊,关心广大文化受众爱憎的人。大学以其诱人的职位、丰厚的薪酬和高尚的社会地位,吸附了越来越多优秀而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进入大学后,不得不放弃其元话语,服膺于大学的规则。当大学越来越重要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是"准公众人物",其言行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的面子是国家和社会的面子、是面子职业。"自古书生爱面子",爱面子是教师的"类"属性,教师爱面子有其原因和典型的群体表现。置身于面子文化中的教师,通过国家、社会给足教师"实面子";"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才有面子;提高境界提升面子等来不断满足面子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与角色,教师教育者是拥有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双重文化人格的群体。然而,在现实层面,快餐式的大众文化裂解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侵蚀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内核,功利倾向的教师教育文化降格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文化人格诉求。重塑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需要教师教育者有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守自身的文化个性并注重自身文化情怀的涵养。  相似文献   

20.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