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2.
近日翻检《汉语大词典》、1989年版《辞海》、社科院语研所《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汉语词典》)及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以下简称“陈氏注译本”)、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简称“王氏集解本”)、郭庆藩《庄子集释》(以下简称“郭氏集释本”)等专著,得益匪浅.但也有若干条目的释文尚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4.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5.
目前出版的词书,对成语“辅车相依”、“脱颖而出”及“止戈为武”的注释,值得商榷。下以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为例。 [辅车相依]《汉语成语词典》:“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对“辅”与“车”的解释,用的引申义,而没有解出本义。这是沿袭了《辞源》等词书对“辅”的解释。《辞源》的此解源于《说文解字》:“辅,人颊车也,从车甫声。”《说文解字》是以解本  相似文献   

6.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7.
“乡井”一词,按词典释义,“乡井:〈书〉家乡。”(《现代汉语词典》)“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辞海》)成语词典在解释“离乡背井”(或“背井离乡”)时,也都清清楚楚地写道:“井,家  相似文献   

8.
“花花公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官僚地主富商等人家中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的子弟”;《汉语成语词典》释为“衣着华丽,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只会吃喝玩乐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台湾编印的《中文大词典》则释为“俗称放荡弟子也”。“花花公子”中国古代也称为“花花太岁”、“纨  相似文献   

9.
小语新教材第四册归类识字(一)1的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祖国山青水秀。”我们认为这句话里的“山青水秀”应校正为“山清水秀”,其理由如下: 为了考证“山qīng水秀”,我们查阅了十多本辞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解字组词词典》,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汉语词典》等均能查到“山清水秀”的词目,而查不到“山青水  相似文献   

10.
七情论略     
“七情”或“七情六欲”,《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其实这两个词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至今还是很常用的。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一书里,就记载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汉代,也有人说成是“六情”,班固的《白虎通》和《汉书·翼奉  相似文献   

11.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331页解释“六尺之孤”说:“古指未成年的孤儿。《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376页照搬此说。 其实,“六尺之孤”不是出自《后汉书》,而是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  相似文献   

12.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目前比较通行的三种辞书解释如下: 1、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词典》) 2、《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与上述第一种解释基本相同:蓝色是从蓼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第二册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有“衣锦还乡”这个成语。课未注“衣”的读音。这里的“衣”作动词用,当“穿”讲,查《汉语成语词典》,“衣”读yi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将“衣锦还乡”的“衣”放在第一声,读yi。“衣锦还乡”的“衣”到底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4.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5.
因工作需要,常常读成语词典。在翻检中发现一些可以商讨的问题,撮要分记于后,供词典修订或编新成语词典的同志们参考。从方便和有代表性考虑,以近年新出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简称《词典》)、《汉语常用成语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简称《手册》)中所收成语为主要讨论对象。这两本词典在成语的收编、释义、考源和例句等方面,有许多新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本文只谈点儿自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俗话说,看着容易做着难。我对“成语”和“词典”没有什么研究,谨作为一个读者发一点刍荛之言,难免有眼高手低之讥。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1992年第6期“字词天地”栏所载胡星林《“抱薪救火”的“抱”和“救”》一文我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胡文训“抱”为“抛”的论据之一是“从语境看”。而遗憾的是理解片面,穿凿附会。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抱薪救火”条注释云:“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儿子学成语     
儿子语文最薄弱的环节是成语。这不,他又问我了:“妈妈,一无所知_知半解是什么意思?如获至宝、迎刃而解是什么意思?脱日而出、袖手旁观、恍然大悟、有志竟成又是什么意思…··”他问个没完没了。我递给他一村汉语成语词典》:‘你自c动手查查,开卷有益,答案都在书中,你好好看看吧!”从此,儿子对那本《汉语成语词典》爱不释手,一有空就看得津津有味。那天,我翻看儿子的一篇日记,那是谈他学习成语心得体会的,挺有趣,日记是这样写的:‘’原先,我对成语不是一无所知就是一知半解。自从妈妈给了我一本《汉语成语词典》之后,…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中“竭”字条下出现了“竭泽而鱼”。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竭泽而鱼”,抑或两者都可以? 本人查了好几种成语词典,都是“竭泽而渔”,197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如此。接着在包括《辞海》在内的各工具书中查的“鱼”、“渔”两字,均无两字通用的注释。1994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本身“渔”字条中,在“捕鱼”这一义项下,还举出“竭泽而渔”作为例子。 可见“竭泽而渔”不能写成“竭泽而鱼”。岂能“竭泽而鱼”@寒昱  相似文献   

20.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 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 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