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入推动课程思政是普通高中丰富思政教育路径、扩大思政教育价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研究首先基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不同理解,实现对普通高中课程思政体系的三重解构。进而通过要素解构,制定大思政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宏观)、课程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中观)、课堂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微观)三级设计方案,最终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思政三级体系实施的渐进性、互补性、协同性和契合性,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政府投资行为在结构上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上,其受到各种外生性要素和内生性要素的影响,而外生性要素对政府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中观角度来看,政府投资体现为各参与机构间的流程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安排;从微观角度来看,个人的利益需求与政府投资行为会形成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每层结构都蕴含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并因而产生进行结构安排的需要。政府投资的制度逻辑正是源于对这种需要的理性实现。对政府投资行为中宏观要素的把握确立了制度逻辑的内生性基础和外生性内化的原则,对中观构造的梳理透射出权力制衡逻辑的现实路径;而对微观层面所呈现出来的利益冲突保持审慎则为制度的外生性逻辑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科深相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课程思政”价值旨趣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实现了显性思政和隐形思政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有机统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实现协同育人、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挖掘其它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以学科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类型教育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呈现职业活动性、实践过程性和教学开放性等应然特征,职业活动和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核,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典型职业活动萃取、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和核心职业素养评价是重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逻辑要素。“双师结构”创新型课程团队优化、“课程思政”理念下课程目标优化、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开发主线优化以及“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和融媒体课程资源建设是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质量变革、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之需,是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构,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观。文章从“教育本质、价值、实践”三重维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厘清“课程思政”的理论科学性、价值多元性及现实针对性,并从实践基础、实践要求、实践保障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6.
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知识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的命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课程知识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依据不同的建构规则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表达。知识的“生产场域”蕴涵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源,“再脉络化”场域孕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生长点,“再生产”场域中教学实践的转化推动着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尊重课程知识的特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须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须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须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知识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立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宏观的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到微观的思政内容挖掘、方法创新和评价反馈五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对于发挥其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关键在于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主体,整合共建思政教学体系,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文章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考察,应从单一课程的视域转向课程链,以课程间的互动甚至课程与社会宏观系统的互动为视角。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大学课程的互嵌融通、思政课与社会德育延伸连接均得到有效优化,但仍有提升空间。课程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应通过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互动中提升价值期待,在大学平行课程互嵌融通中强化价值体验,在后续课程优化检验中促进内化外显等路径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强调教育政策中的制度逻辑,旨在呼求将教育政策的研究视域放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2010年高考加分政策,国家意识层面上以民主集中制度与渐进主义作为行动机制,地方政府层面上秉持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制度逻辑,勾勒出教育政策中制度逻辑多重而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阐释了高校推进融媒思政建设的演进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行动逻辑。从平行到交叉再到耦合的发展进程,是融媒思政“由何而来”的演进逻辑;适应信息技术所驱、落实政策要求所指、解决现实问题所需的重要意义,是“为什么要”的价值逻辑;多因素的劝服传播、多通道的认知加工、多要素的价值塑造的学理支撑,是“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培育核心队伍、整合优质资源、完善运营机制的路径方法,是“为什么行”的行动逻辑。此四重逻辑中,要在“由何而来”的时空坐标里,将“为什么要”的必要性、“为什么能”的必然性、“为什么行”的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为高校推进融媒思政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娜 《教师》2023,(29):3-5
构建“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构建的理论逻辑,方能把握其建设的现实维度。文章作者以分析构建“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起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延展教学空间、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策略,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大思政课”,以期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粘合力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段之间及其内部紧密相连的力量。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受制于施力方、靶向点和着力点等诸要素的制约,遵循着行政职能的“上下逻辑”、进阶思维的“前后逻辑”及同向同行的“左右逻辑”。为此,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思维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视角出发,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
“双万计划”聚焦高校本科专业,致力于将高等教育改革从宏观的高校层面向微观的专业层面转换,突出了专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科专业客观属性与“双万计划”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条件要求的耦合关系,对本科专业设置逻辑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得出其内在逻辑结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逻辑、市场需求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基于各逻辑的基本诉求,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可以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视角对如何应对各逻辑的基本诉求进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拟从系统协同效用角度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路径,通过挖掘、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效应,并有效支撑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宏观视角实施顶层设计,强化各门主干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目标协同性;从微观视角细化规则制定,加强各门课程内部实践教学的要素协同性;在管理层面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同的机制保障体系,建构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余凡 《江苏教育》2023,(26):54-58
高职专业课教学评价对于实现专业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思政至关重要。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构建高职校专业课教学评价共生模型,可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间通过不同教学场景进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课程思政、综合素养的多向互动、交流和提升,促成“教”与“学”行为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需要走向理论和实践自觉,“中层理论”为课程思政走向理论自觉提供了机遇和潜力。其以对“有限领域”的关注,从微观的探讨到宏观的阐述,形成其独特的问题视距,对应着课程思政“问题群”“问题层”“问题域”的问题向度,涉及了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基础问题和延展问题。这种“问题视距”既是中层理论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衔接与契机,也是课程思政运用中层理论构建范式研究的重要抓手。以跨界形式引入中层理论,打开了课程思政问题研究理路与进路,提升了聚焦问题的精准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理念,核心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以专业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具体推进中囿于职责不清、路径不明、机制不协同等问题,出现新矛盾,影响进程。为此,文章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类型特点、办学历史、专业特色梳理好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基本要素、通用要素及三者间关系,构建以“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教为纲”为核心、以“思政共享、公共互融、专业共选”为基石、以“主体突出、资源保障、协同育人”为保障的圈层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幸福观是“人的主体论”视域下的人民幸福观,是“人的本质论”视域下的实践幸福观,是“人的发展论”视域下的整体幸福观。其生成发展具有对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幸福观继承创新的历史逻辑,对马克思斗争幸福观和唯物史观汲取借鉴的理论逻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积极呼应的现实逻辑等多重维度,旨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现实幸福提供行动指南,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形成的精准、灵活、有效的新型思政课堂治理模式。高职思政课程的数字化生态课堂建设面临教师课堂理念转变迟滞、学生课堂良性互动缺失、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环境封闭沉闷等现实问题。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方法、环境、评价七个基本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数字化实现多途径、多样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互动生态系统。“大思政课”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的高职思政课程需要将生态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统一,处理好课堂与理念的数字化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适应、课堂与生活的数字化结合、课堂与环境的数字化互动,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