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重力位能与板内变形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力位能及其重力浮力是大陆板块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动力.中国西部地区构造变形以垂向抬升、横向拉伸和压缩为主要特点,其重力位能及重力浮力分布,深刻影响着西部板内变形动力学机制.地震学和重力学方法计算表明中国大陆西部蕴藏较大的重力位能,其中青藏高原重力位能在2×1012~7×1012N/m之间.地壳重力位能变化导致的重力浮力,是板内变形的主要构造力.在一定流变学条件下,重力位能足以产生青藏高原活动地区的构造形变.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石棉矿幅(J46C001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基础院承担的首个数字填图项目。该项目测区地处青藏高原北端的阿尔金山构造带,阿尔金断裂斜贯其中。地质构造复杂。从太古代一新生代以来该地区各个时期的地质记录齐全,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结构、中央造山带西延问题、高原隆升及其周缘效应、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历史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等重大地质问题的极为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这片被喻为“世界屋脊”的地区被认为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印度板块向北与亚洲板块相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起。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以其2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和3百万年以来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国际地学界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又被扩大到全球构造、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足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动力学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在  相似文献   

5.
西藏谢通门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通门-申扎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西藏中部,在现代应力场和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块体碰撞影响下,表现揭示显示出受北北东-近南北向挤压和近东西向拉张的特点。本文采用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地震活动性调查、遥感图像解译、断层构造岩测年等手段对该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新活动性作了深入的调查,认识到谢通门南北向断裂带具全新世活动性。  相似文献   

6.
997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计划实施顺利,“青藏高原深部状态与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课题组、“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重大事件研究”课题组、“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  相似文献   

7.
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东亚板块汇聚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东亚板块多向汇聚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东亚板块汇聚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研究命题,需要长期持续开展研究.侏罗纪/白垩纪之交是地球演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在我国东部和东亚地区,该时期发生了太平洋、西伯利亚和拉萨-基梅里等多向板块汇聚和多向陆内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和矿产资源"大规模爆发"."燕山运动"大致概括了其基本内涵.通过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东亚板块汇聚方式及陆内构造动力学过程的分析与恢复,建立深部过程-构造-地貌-环境的耦合机制,以及浅层构造对深层变化的响应模式,从理论高度,多角度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恢复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形成并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大陆构造演化与地质环境转变的新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断裂带地应力监测”是国家地质调查部门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隶属于计划项目“西南地区应力场综合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陈群策研究员主持完成。该项目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获得研究区重要构造部位现今地应力的赋存状态,构建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网络,对重点构造部位的地应力动态变化实施连续监测,从而获得这一重要构造地域地应力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主要活动断裂带与现今地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耦合机制,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现今构造活动提供地球动力学依据;从内动力的角度,深化对该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的认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研究川西地区地壳的速度结构对整个内地板块而言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峡大坝的施工和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动力学学者和大陆内部块体边界动力学学者的青睐。鉴于台站覆盖区域和空间分辨率的的技术缺陷,对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震成像研究存在一点的难点,本文就川西高原速度结构及地震成像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现今中国西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的地区在碰撞之前的构造地貌格局是地学界很关注的问题,对先期古构造地貌格局的了解有助于将先期构造事件从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中剥离出来。本文选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东麓出露的寺口子剖面新生界底部沉积物,通过详尽的沉积学及古水流方向研究,认为六盘山在晚白垩世-新生代初期存在古构造地貌高地,这为Kohistan-Dras岛弧及冈瓦纳大陆的碎片向欧亚大陆聚合在六盘山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90681,41372220,41661134011,412772215,41474053)等资助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伟涛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Neogene"为题于2017年6月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链接:http://rdcu.be/tA7i)。  相似文献   

12.
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古高度是约束青藏高原隆升模式最重要的独立变量。传统观点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低海拔的状态,于新近纪时期约3 Ma才开始整体逐渐隆升形成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块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隆升,甚至同一块体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高差,并且其主体隆升时间比传统认识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地区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显著,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家高度重视,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最有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之一。重力场变化对认识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重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深部物质运移与地壳密度变化等构造活动信息,重力场随时间变化与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在推动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国内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重要的国际化区域,更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组成部分,面临着打通南亚陆路通道的新机遇。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支撑青藏高原区域发展进行了分析,系统梳理了当前“一带一路”下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国际合作情况,包括科技合作计划与项目、国际合作组织、科学数据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展,总结了其中存在的成效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先后在青海省地质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9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1988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1988年获得美国地质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设计奖,199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先后在美国贝斯石油公司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1997年受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199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大…  相似文献   

16.
正山高路险何所惧,脚踏实地出真知"青藏高原是地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综合研究海陆变迁、板块碰撞,具有特色的区域,此外,西藏的发展要靠技术与教育。在这个地方工作,可以拓宽知识面,积累工作经验,又是为国民建设出力。"受恩师——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令智先生的熏陶影响,夏斌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并于1983年获准到西藏地质科研所工作。在郭先生  相似文献   

17.
若尔盖-松潘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研究表明以陆相沉积为主,只在东北部青山峪有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北部出现河流、浅湖相沉积,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深湖相沉积,南部主要为深湖相沉积.中、上三叠统地层的变形构造以冲褶席(duplex)构造为特点,表现出从北向南应变强度减弱.深部构造反映了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大陆壳基底之上,叠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上.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与构造特点,共同说明若尔盖-松潘盆地是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时期扬子板块北部北缘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的价值和顺应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地区运动与健康资源的开发、研究、管理水平较低,与推进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任务存在一定差距;从战略角度分析,通过建立以“大健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可以有效集中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载体优势,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中心和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提高我国高原运动与健康康养领域研发能力,为推进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范各庄井田岩溶陷落柱特征及形成机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板块构造、构造地质学、岩溶陷落柱形成的构造控制、沉积学等理论与方法,以构造演化为主线,解析动力学背景和地质活动,探讨研究区沉积特征、地下水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以及对岩溶陷落柱形成及发育的影响;针对岩溶陷落柱主要受控于地下水特点及构造特征,论文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特征与构造特征及演化,详细研究了构造及地下水控制下岩溶陷落柱柱体形成及发育规律,并揭示了不同尺度构造对岩溶陷落柱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