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以两参量S=2Z—N,H=N—Z的正方形图中,分析坐标差K列的核素分布特点,显示出差偶K0~10核素分布6,7,8的双核素列与8,9,10及3个9核素列,这种分布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因为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最大几率的是一质子与一中子,还有1质子与2中子,而这种图的坐标单位意义正是氘氚结团.所以能发现核素分类的深层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正方形核素图中,说明了稳定区的下界及Z20~8的偶偶核素与偶坐标S18~6连续核素的三种1.2,4分布特点.在以Z43~50与差K15~20的四边形区中,以坐标SH、差K、X(=K-H)四量之二作新坐标联系,建立了稳定区边界核紊的整数联系,这些具体作新坐标的整数联系为:以(K,X),(32,16)至(16,0)类联系稳定区下界坐标H=0核素;以(2H,2K),坐标(30,15)至(30,30)类联系着S=H列与偶Z60~82上界;以(2H,2X),(33,15)至(30,6)类联系偶Z40~24下界的折线;以(2K,2X),(32,14)至(36,8)类联系偶.Z42~50下界折线.核素(107 47 34)Ag13^60以(2K,2H)至(42,26)类,联系偶.Z8O~52下界折线,以(2H,2X)至(26,16),联系Z40,42,44三上界.以(K,H)(32,12)至(20,12)类.联系Z36-24的上界,在这些变换中的新坐标系都是斜坐标系,故能发现直角系难以出现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在氘氚结团图中,核子关系的3变量坐标S=2Z-N,差K=S-H与加J=2S-H比基本变量质子数Z与中子数N能更好地反映核素分布的规律.以坐标S=2Z-N与差K=S-H确定6×6核素区,5个线性排列的6×6核素区有2列,中心都是核素1255233I7320.以坐标S=2Z-N与加J=S+K确定6×6核素区域有线性5小区域1列,中心核素为1295433Xe7521,这3类区域的对应核素分别以(0,2),(2,2),(2,4)递变.3类的5中心所在列坐标S33,加J46,差K12组成一个只有3坐标1265333I7320,1295433Xe7521,1345634Ba7822的小三角形.这3线性5小区域都是由3变量S,K,J确定,每1类可分为下、中、上3个单位区域,每1个单位区包含3个6×6核素小区域.这种核素分布3的特点关联着核内核子在3维空间中运动,这应当引起核科学界的注意,从这些基本结果中发现核素体系本质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Ar同位素链丰中子偶偶核的单质子能级、质子填充概率和电荷密度分布。结果显示:当中子数N<18时,质子的2s1/2态能级低于1d3/2态能级;而当中子数N≥18时,质子的2s1/2态能级高于1d3/2态能级。这意味着在Ar同位素中可能存在质子2s1/2和1d3/2态能级反转。对电荷分布的计算进一步发现,质子2s1/2和1d3/2态能级反转会导致在Ar同位素中可能有质子半泡核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参量S-H正方形核素图中,建立了有天然丰度的9种奇奇核素的整数联系.坐标S轴、差K15与/H24的有4,2,1分布.四边形区坐标H15的(30,15)(31,15)(32,15)(34,15)分别联系着坐标50四核,K15两核与H34两核素.最小参量值之间有1,3,5,7;2,4,6;3,5的阶梯式联系.可能存在一个含有常数4的奇奇核素有待在将来发现.  相似文献   

6.
参考答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1A 2C 3B 4C 5A 6C 7C 8A 9A 10D 11D 12D 13D 14D 15B 16D 17B 18D 19C(二)1氧分子 汞原子 氧原子 2m=11 n=9 3(1)不同类原子的质子数不相同 (2)在原子里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4)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三)该说法违反科学之处有:①铜、铝、金三种金属中都不存在分子;②铜、铝、金分别是由铜原子、铝原子、金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变成其他元素的原子,铝原子不可能转化为铜原子和金原子,因此,铝不可能变…  相似文献   

7.
正同位素和同素异形是物质分类中的两个不同概念,由于都有"同"和"素"字,所以常常造成混淆,以至于有的学生提出H2和D2是不是同素异形体的问题.下面围绕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一、同位素1.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相互关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质子数相同时中子数可以不同.我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叫做核  相似文献   

8.
物质结构     
知识梳理 1.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龚德昌 《广东教育》2007,(12):40-42
知识梳理1.原子结构2.元素、核素与同位素(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1H、12H、31H就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3)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1H、12H、31H三种核素均是氢的同位素。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原子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原子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可表示为:电子层(n)1234567符号K L M N O P Q能量大小EK相似文献   

10.
把握住:①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同;②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问题讨论:质子数都是6,而中子数分别为6与7的两个碳原子是否是同一类原子?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分别为1、2、3的三个氢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类原子。  相似文献   

11.
坐标最佳的正方形核素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各种核素图中的偶Z=60-82上界边界线的特征,说明了在变量Z-N图,Z-H图,S-H图,K-H图与(S-K)-H图中,此偶Z边界线依序由左下向左上递变,平竖折线与从右下的向左上的边界线,发现正方形图处于中间位置,显示出此图中核素分布规律最优,对于整个核素区在各种核素图中的范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乘积空间上的分数次积分算子的核推广为非乘积型的核,考虑卷积算子的到有界性,同时考虑了T的到的有界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分子式为[Co(tdc)(phen)(H2O)]n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H2tdc=2,5-噻吩二羧酸,phen=1,10-邻啡啰啉)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体学数据:a=1.0916(2),b=1.5713(3),c=1.1333(3)nm,β=115.943(4)°,V=1.7480(7)nm3,C18H12CoN2O5S,Mr=427.29,Dc=1.624g/,μ(MoKα)=1.135mm-1,F(000)=868,Z=4最终R=0.0458,wR=.0941(2445个可观测点).该配合物是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的子图编码来表征烷烃的结构信息,并对十碳以内的全部150科烷烃的沸点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为R=0.9968,标准偏差为S=4.305。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初等微分学比较了对数平均与平方根平均和调和平方根平均的凸组合,发现了使得双向不等式aS(a,b)+(1-a)(H)(a,b)<L(a,b)<βS(a,b)+(1-β)(H)(a,b)对所有a,b>0且a≠b成立的a的最大值和β的最小值,其中S(a,b)=√(a2,b2)/2,(H)(a,b)=√2ab√a2+b2和L(a,b)=(a-b)/(loga-logb)分别表示二个正数a与b的平方根平均、调和平方根平均和对数平均.  相似文献   

16.
假设{Sj}jq=-10是由压缩映射Sj(z)=εj+ρ(z-εj)(1.1)组成的迭代函数系(IFS),其中0<ρ<ρq(q4,ρq的定义见[1]),εj=e2πqji,K是{Sj}jq=-10的吸引子,μ是支撑在K上的Hausdorff测度.主要研究G(z)=∫K(1-zw)-1dμ(w)在其解析区域内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得到G(n)(t)(0相似文献   

17.
在氘氚结团图中说明了4个8×8核素的分布区,每区包含64核素坐标,其中包括1,2个放射核素.4个区域的中心为(352,4)(35,26)(33,23)(31,16).区域中的5个放射核素联系有146 62 40Sm84 72与132 58 30Ce76 28处于对称位置,放射核素中的146 62 40Sm84 22与212 84 40Po128 44的坐标S值相同,坐标H倍增联系.  相似文献   

18.
设E2n 为Euler数以及矩阵 E2n (t)定义为 En (t) =(et+i +j) 0≤i,j≤n,这里en =En,若n为偶数0 ,若n为奇数 ,我们得到了 E2 n(t)的一个一般分解形式 ;进而得到了det E2 n( 0 ) ,det E2 n( 1 )与det E2 n( 2 )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含有对力的推转壳模型(CSM)的粒子数守恒方法(PNC)研究正常形变奇A核^171Yb的[521]1/2带的单粒子轨道对转动惯量的贡献.同时考虑单极对力与四极对力,实验结果在PNC方法的计算中得到了较好的重现,特别是来自每一个大壳和每一个推转的Nilsson轨道的贡献的微观机制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