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8,(11):26-29
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丽扎父亲家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丽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丽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2.
怎么称呼您     
涂启智 《声屏世界》2014,(12):72-72
<正>央视四套2014年9月19日晚播出的"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大渡河畔第一城·美丽丹巴"一集中,在采访当地一位嘉绒藏族女子时,出镜记者周雪梅因为把握不准对方的年龄,尴尬问道:"是叫您大姐呢,还是叫您阿姨?"对方回答道:"叫我阿姨好了。"应该说,周雪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话还是谨慎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节目的年青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就出现过称谓混乱的窘况。如把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称为"大伯",而将年已七旬的老人称呼为  相似文献   

3.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HJ现大量留守儿奄,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  相似文献   

5.
导播,是指在广播电台直播节目中起着总指挥作用的角色,现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对这一角色,有叫编导的,有叫总监的,有叫监制的,还有叫主任的,称谓尽管不一,所起作用却是相同的。一档直播节目,主持人固然重要,可导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主持人有如一盆花中之花,这盆花  相似文献   

6.
《新闻天地》2011,(4):7-8
身世梁洛施原名叫梁乐瑶,1988年6月23日出生于澳门,中葡混血儿,她的父亲是澳门望族殷理基家族后代,殷理基家族虽然谈不上像李嘉诚那样富可敌国,但经营业务也是包括了食品、酒业、纺织与工程建设。可惜的是父母未婚生了她.在她半岁大的时候父亲又抛下母女两个走去天国了.偏偏男方家族又因门第关系拒绝承认梁洛施母亲的身份。至使梁洛施成了母亲的私生女,只能随母姓梁。  相似文献   

7.
李莎的原名叫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李莎是他的中国名字。李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古老的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李莎的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李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是个宝贝疙瘩,特别受大人的宠爱,她美好的童年是在农村的草原度过的。但是好景不长,李莎的父亲于1919年离开人世,母亲在农村靠养蜂、制衣等拉扯着丽个孩子。1920年大饥荒时期,母亲带着年仅六岁的李莎,背井离乡,迁居到莫斯科投靠亲友。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上映,该作品讲述了一对夫妻之间历经磨难却依然真挚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部表现父辈爱情的电影,会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两部作品虽时隔十数年,却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两部影片的主题、背景和故事建构上存在相同点1.历史背景的相同。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那个划分"左右"的年代,同样的父亲的角色被划分为"右派",从而造成了夫妻分离,爱情历经磨难。  相似文献   

9.
我叫周保章,今年75岁,是1991年12月离休的青岛通用机械厂高级经济师,现在是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革命传统报告团副团长,我们老周家是个大家庭,在父辈中,周恩来排行老七,我父亲、周恩来的堂弟周恩彦排行十三,所以周恩来是我的七伯,由于有这种特殊关系,我与七伯周恩来、七妈邓颖超一家走动得比较多一些,获得的教诲也多一些。  相似文献   

10.
苏有朋怀着伤感的心情去给母亲拜年,因为弟弟在父亲那边,母亲家的冷清和凄凉让苏有朋心碎。桌子上摆放着两碟未吃完的菜,看得出来,这就是母亲的年夜饭!母亲蜷缩在涉发上,双眼踏淡无光,精神状态很差。  相似文献   

11.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2.
重访景云里     
正父亲鲍文蔚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法语教授。退休后,双亲来上海我处小住。自1934年秋他们离开上海就再也没来过,这次算是旧地重游。母亲是广东人,却出生在四川北路横浜桥一带,俗称"正宗四川北路广东帮"。因此,到后不久,我们一起去寻找母亲当年的旧居。一个晴朗的午后,换乘两部公交车,我们来到四川北路海宁路口。我们沿马路径直向北,很决就到了横浜桥。再向北,不知不觉来到山阴路大陆新村附近。我指着一栋红砖红瓦的房子对父亲说:"大陆新村9号,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14.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与麻雀     
《新闻世界》2007,(12):49
小时候,我最爱去磨坊帮母亲干活。磨坊在我家的西南角,有朝阳的一门一窗,说是门窗,其实是门洞和没窗架的窗口而已。这磨是我妈的磨,是我外公给我妈的唯一的陪嫁。  相似文献   

16.
耕耘之苦苦亦乐———孙菁和她的书籍装帧艺术邹园印象中的孙菁清丽娇小,热情开朗,是一位典型的江南玲珑女子。深谈之后才知道其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满族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照孙菁自己的说法:“我太像杭州姑娘了,以至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不相信我是带满族血统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18.
得新 《新闻世界》2006,(5):35-36
被狠心父亲抛弃 今年19岁的史惠恩的家在河南武钢市八台镇老虎村。记忆中的童年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苦难。在他刚刚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比这更不幸的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狠心的父亲又丢下了他和奶奶,到一位寡妇家做了“倒插门”,对他和奶奶根本不管不问。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父亲翁祥初和母亲朱世清都是长征亲历者。依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拖着虚弱的病体支撑着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同样,在日后的路上,这样的信念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路明灯。二老生前经常在家里给我们讲述长征往事,可以说,我是一路听着长征史长大的,从小学一直听到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不过,有的事,我父亲却很少提到。比如外界熟知的"泪洒湘江"的事,我是偶尔才听到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王耀南将军来到我家,他是为写回忆录专程前来的。在王耀南面前,父亲母亲两位老人缓缓道来,共同回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伟大的作曲家戴流士,逝去已半个世纪了。他1862年生于英国布雷佛,其父亲是位羊毛商人。戴流士自幼学习钢琴与小提琴,性格好动,好冒险,他的父母指望他经商,不同意他献身音乐事业,所以1884年他赴美国佛罗里达经营橘园,然而他对音乐的兴趣一直是潜滋暗长的,终于1886年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去挪威旅行,结识挪威的音乐家格里格与辛完,1899年迁居法国格利苏隆,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该地完成的。1922年后他身体瘫痪,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由他忠实的妻子伺候着,音乐创作只好由林克郡的一位年青的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